医药网12月1日讯 “十二五”以来,随着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和“互联网+”模式的广泛应用,药品流通行业进入持续创新与变革的时代,转型升级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公平竞争处处长王胜利在11月30日召开的2015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年度大会上指出,医药流通企业应积极响应医改形势变化,深挖流通行业自身潜力,应对“十三五”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
行业运行平稳
商务部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医药流通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销售总额稳步增长,但自2011年起增速逐年放缓,进入换挡期。
此前行业的高速增长是由于新一轮医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扩容所带来的城乡居民用药需求大幅上升,随着基本医保已覆盖全国96%以上的人口,居民用药需求增长趋于稳定,加之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均面临增长放缓的压力,药品流通市场销售增速放缓在预期之中。
王胜利指出,与药品流通整体规模上升相匹配,行业的组织化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4年销售总额100亿元以上的批发企业有15家,比2010年增加7家。药品流通上市公司从2010年的14家增加到目前的18家。
与此同时,医药流通行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和服务能力逐步提升。药品零售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服务,开展多元化经营;部分药品流通企业通过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承接医疗机构的药事服务,探索院店合作等医药分开模式;现代医药物流向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延伸,全产业链的服务模式开始形成;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在服务能力的支持下,医药流通行业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医药流通已保障了97多万家医疗机构的药品供应,零售药店年服务人次近100亿。此外,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性亦在增强,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带动了机械电子、软件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作为主管部门的商务部,也在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社会资本办医、药品定价机制改革等医改政策协调,反映行业企业意见,推动健全药品流通等市场机制。
厘清流通地位
据统计,2014年药品批发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
难以回避的是,尽管“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已有长足进步,但行业的长远发展仍有亟须突破的“瓶颈”。行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流通效率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流通行业在医药卫生体制中的地位不清等问题成为众多医药流通企业的日常困扰。
对此,王胜利建议,药品批发行业应当思考怎样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药品管理的水平和流通效率。“如发现市场需求、形成合理价格、引导新药研发、促进产能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等医药流通行业的商业功能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实现?”王胜利强调,医药流通行业需要打造统合能力,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打造成一个整体。“不仅实现产品、信息、资金等共享流动,同时还实现价值增值,并在供应链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据透露,《医药商业企业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服务规范》已被纳入发布日程,工商合作有望进一步规范深化。
与药品批发企业进一步完善服务相比,药品零售企业面临的恐怕是定位的改变。“经营处方药的零售企业可考虑定位在药房,以便把握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取消后带来的医药分开机会。”王胜利建议,药品零售企业还可根据不同的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产品的盈利水平和需求情况进行研究,进而把有关信息反馈给研发和工业企业进行深度开发。同时零售企业必须配齐执业药师等相关技术服务人员,力求给客户提供科学、放心、贴心的服务。还可以考虑改善服务环节,让顾客感觉温暖舒心。“未来流通行业基础建设仍需加强,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应对‘十三五’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