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安徽省发布《2015年4-10月重点药品监控目录的通报》,50个品种进入重点监控范围。通报要求医院对本单位采购金额、使用量排名靠前20位的药品进行自查整改,由此,处方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扩大,还有可能扩大到其他省份。
同时,国家卫计委等多部委于本月上旬下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到今年底,城市公医改革试点地区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达到公医出院病例数的30%,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公医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医药占比总体下降到30%左右。还将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辅助用药管理等制度。
地方控费网越织越密。“全面控费是大势,除非产品不可替代。经得起循证医学论证、安全有效且被纳入医院采购目录的药品会迎来利好。”远大医药集团管理总部副总裁李猛告诉本报记者,今后医院终端的比拼更强调专业推广与客情服务,药品销售结构将发生改变。
全面限用
此次安徽省重点监控的50个品种多为注射剂、粉针剂等临床用量大的产品,包括不少中药注射剂等辅助药物。《意见》也为控费带上“紧箍咒”:到明年6月底,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并量化区域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到2017年底,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需要注意的是,《意见》要求加强中药饮片合理应用监管及处方点评制度。同时建立对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的药品等的跟踪监控制度,明确需要重点监控的品规数,健全以基药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
迪沙药业集团医药营销有限公司市场策划部总监邵斌提醒道:“随后地方会出具体目录。我认为,关注点放在治疗性药品的企业会获得先机。医院清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辅助用药,此消彼长中自然有机会,终端为王的重要性仍是第一位。”他认为,未来的结构性机会要大于趋势性机遇。
医院终端控费压力很大。国家卫计委在11月5日公布的《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公医门诊病人费用中的药费占48.3%,比上一年下降1.0个百分点;住院药费占38.3%,比上一年下降1.2%。从这两年的药费占比和下降情况来看,一年多时间要将药占比下降到30%,意味着限用还会加码。
“很明显,新政传递的信号是今后医院招标采购更多将根据临床路径来压缩采购品规。很多辅助用药不是不可代替,临床用量大,占用了很大的医保资金,严控是大势。如果各地的负面清单管理措施陆续出台,很多企业就会紧盯医院用量实行供货管控。”李猛建议,药企要备战区域市场的治疗指南,带金销售的比例会逐步下降,考验厂家产品和营销团队的能力。
系统联动
《意见》还提出,逐步对统筹区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及所有病种全面实行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对医疗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但如何形成系统性合力是执行层面的一大难题。
长期从事卫生政策研究与咨询工作的资深人士王宏志告诉记者:“控费措施是比较全面的,但认真分析发现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不够,有些政策之间还存在冲突。”他解释道,首先是激励约束机制上的冲突。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的激励约束原则类似于“包干制”,通过“费用包干、结余留用”来激励医院主动节约费用。但目前取消药品加成、禁止二次议价等让节约与医院的利益无关。其次是管理方式上存在冲突。医保改革其实是“结果导向”的目标管理方式,让医院有主动节约成本的积极性,而无需对每个过程严加管控。但文件夹杂着大量过程管控的内容,如限制使用、推行临床路径等,不仅管理成本增加,还会影响控费效果。他认为,实施总额预付,医院降低药品采购价的动力会增加。
今年以来,药企对进入临床路径指南分外关注。“这些产品的特征大多指向治疗性药品或疗效比较确切的产品,需要学术专家做支撑。其次是辅助用药目录越来越明晰,按病种付费、药占比下降就有希望了。”邵斌认为,控费从严有利于国产药对进口药的替代,但前提是药品质量达到替代标准。在财政补助不到位的情况下,降低药占比会抑制医院终端的增长,前提是医药分开有力推进。
此外,税务合规性压力也将改变带金销售模式。李猛表示:“合规性从严长远看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慢病用药市场、妇儿用药市场会是未来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