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低价药、高药费”怪象背后的逻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13  浏览次数:86
  医药网11月10日讯 “看感冒动辄千八百元”。生活中,这样的抱怨并不少见,看病贵的印象深深刻在了百姓的头脑中。     价格监管部门同样注意到了百姓的感受。此前,我国的医疗价格执行的是:政府在医保范围内药品施行最高零售限价管理机制;医保范围外,则由市场定价。     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说:“之前对医保目录内的药品施行政府最高零售限价的管理,主要目的是抑制药品价格过度上涨。临床常用的药品,根据生产成本,制定一个相对合理较低的价格。比如复合维生素B,一般零售价格在3块每瓶,每瓶100片。包括治感冒的抗生素,道理基本相似。”     有了政府价格监管,为何百姓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呢?“百姓最终付出的药价由‘生产成本、医院处方和支付报销机制’共同组成。”宋大才指出,“治疗一种疾病的药品有很多可选择。有国产的、进口的、价格高的、价格低的。具体用什么药,目前更多由医院医生决定。所以药品费用高低,和用药结构和诊疗行为有关,用高价药还是低价药。”     中标价低导致药厂停供     事实上,低价药市场竞争充分:以维生素B1为例,全国有超过120家药厂生产。但低价药问题随之而来:一方面,有国家最高零售价管控;另一方面,医院招标通常是价低者中标,导致药价一低再低。     因此,市场出现了药厂“中标不供药”的现象:有时低价药供应不足,要到“线下”用更高价采购;或是采购更贵的替代药。宋大才说:“中标价格比生产成本还低。影响企业积极性,有企业中标后由于亏损,不愿意供应。比如抗感染的青霉素,价格不到一块钱,但同样治疗感染的头孢就几十块钱,差很多。”     国家专门出台“低价药政策”     同样饱受百姓诟病的还有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针对医院“多开药、开贵药”倾向,2014年国家专门出台“低价药政策”:规定日均用药费用标准“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可由生产者自行定价”,提高药厂生产积极性,保障临床供应。     宋大才说:“出台低价药政策一方面是鼓励企业恢复低价药供应,另外国家也有政策鼓励医院多使用低价药。比如不同等级的医院使用低价药要达到一定水平。”     招标采购和医保控费引导药价合理形成     今年6月开始,国家进一步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限价。“‘取消限价’不等于‘放任不管’。”宋大才指出:“实际上,主管部门通过药品的招标采购机制和医保的控费作用,引导价格的合理形成。价格主管部门也在加强市场巡查,对不正当价格行为依法查处。”     影响药物价格因素复杂,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整,势必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产生影响。经过这样的改革、调整,能否保持药价稳定,最终让百姓“放心药”、“便宜药”?明天请继续收听《医药价格改革》调研下篇:“医院-药厂-药交所”三级联动,药改“松绑”后的重庆样本。
 
关键词: 低价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