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就医是民生重中之重,让药品价格降下来是“民生十条”内容之一。
去年2月启动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来,实际情况如何?重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昨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零差率”要灵,改革不能停》专题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工作卓有成效,但暴露出来的“缺乏常用药品、价格不降反升、供货商挑三拣四”等问题不容忽视,还应加大改革力度。
药品价格平均降幅30.5%
据统计,全市1086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597个村卫生室,目前全部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比国家安排提前1年实现全覆盖。
市卫生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销售药品16.8亿元,药品价格平均降幅30.5%,为患者节约药品费用支出7亿元,人均减少药品费用24.3元。
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相比,全市次均门诊药品费用下降5.3%,次均住院药品费用下降38.9%。
市级基本药物目录需动态管理
为进一步摸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施行基本药物“零差率”情况,今年8月,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渝北、永川、梁平等6个区县,到17个社区、乡镇和村医疗卫生机构与医生面对面,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报告指出,“政策性”缺药导致部分患者“小病也要出乡”,增加了医疗负担。例如,国家公布的512种基本药物,缺一些老百姓常用的、价格便宜的药。主要集中在儿科、妇科、外科、神经科几个方面,比如小儿化痰止咳颗粒、乳酸菌素片、扑炎痛、安痛定和无菌葡萄糖注射液等。
对此,卫生部门答复,目前国家只公布了307种基本药物,我市去年10月还组织99位专家增补了205种。基层依然反映缺药,主要是专家库建设还不规范,在增补时没有兼顾好学科类别。
因此报告建议,对市级基本药物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按照临床使用情况,每两年清理调整一次药品库。
药品企业业绩太差可强制其退出
在调研中,市人大调研组发现,一些市级增补药品在部分区县的医院买不到。
调研后发现,其原因是商家嫌医院采购的药品数量少,配送成本高,竟然不理不送。
渝北区某卫生院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他们按16.4元的中标价购买用于抢救心脏衰竭的西地兰,配送公司说缺货,但协商每盒加价10元后,立马送货上门。
买不到药不仅影响医院正常运转,耽误群众治病,甚至可能耽误突发疾病的抢救。
因此,报告建议,应要求中标企业对中标药物进行必要储备,解决缺货问题,同时监管药品配送企业,若业绩太差可强制其退出。(重庆日报 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