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 正文

诺尔康:挖掘6000亿人工耳蜗市场 计划年底上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9  浏览次数:167
  医药网10月27日讯 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上,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诺尔康)以91.89分获得冠军。当场便有多家风投表现浓厚兴趣,但诺尔康CEO李楚婉拒了橄榄枝。      “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在现有股东结构中也有战略风投。” 李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     诺尔康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多通道人工耳蜗的研发和生产,总部位于杭州,研发中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虽不及消费品公司知名,但诺尔康却是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使得国外巨头也不得不相应的降低人工耳蜗在中国的售价。发展将近十年后,诺尔康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诺尔康的创业故事颇为艰辛。公司成立之初,预计只需3年时间、投入3000万元,便可实现人工耳蜗产业化,并进入市场销售。但是,他们低估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难度。不过,李楚与曾经号称“温州八大王”之一的父亲李方平最终坚持下来;耗时5年多,先后投入亿元资金。      “之所以坚持,是因为中国有2800万聋人,保守估计,目前中国的人工耳蜗市场在6000亿元左右,但因为此前由美国、澳大利亚等企业垄断,价格昂贵,使得很多聋人无法重新听到声音。”李楚解释坚持的原因。     目前,诺尔康在中国人工耳蜗市场的份额仅次于一家外资企业,排名第二,除人工耳蜗外,公司正在开发与视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相关的两款重磅产品。     最困难时刻已过,进入世界行列     人工耳蜗是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可使聋人听到声音,虽然体积纤小却包含着极为复杂的电子线路、语言处理器、植入电极和语言数字编码器等元件。当中最为复杂的便是声调识别技术,尤其是汉语声调识别。     此前,中国人普遍使用进口人工耳蜗。但进口产品是为说英语和德语的人设计的,普遍存在声调感知障碍和发声无音调缺陷,并不特别适用于中国聋病患者。     在2011年诺尔康产品上市之前,中国的人工耳蜗市场被三家外国公司垄断。其中,澳大利亚企业控制了全世界2/3的听力植入市场,中国七成以上的市场被其占据。      “由于市场被三家外国公司垄断,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一套人工耳蜗的售价在28万元左右,许多耳聋患者失去了重获听力的机会。”李楚感叹。     彼时,中国共有2700多万名听力语言残障人士,而“重聋”的就达到900万人。每年还新增2万-3万患有重度听力障碍的新生儿。     2005年,李方平、李楚父子俩专程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找到从事人工耳蜗研究的华人教授曾凡钢。此时的曾凡钢是国际电子耳蜗大会主席,拥有8项电子耳蜗专利,正在寻找中国厂商合作开发产品。     这并不是曾凡钢第一次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了。曾凡钢感慨,虽然掌握人工耳蜗技术的在美研究人员有30%是华人,但是,却没有华人做企业,也没有合适的投资商。就在这时,李家父子出现,并成功说服了曾凡钢教授。双方开始了有效的合作。     看着这么多需要帮助的聋人,李楚与父亲决定二次创业,让听不到的人能够听到。在他们看来,研发生产耳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又有专家称,投入3000万即可有产出。     不过,专家低估了技术产业化的难度。     李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述:“以集成为例。我们要把一张桌子大小的电路板集成到一块硬币大小的植入体里,还要确保产品的长期生物兼容。仅这个课题的研发就花了两年时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