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中科院科学家在帕金森症领域取得新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6  浏览次数:104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所有人关注的重点。其中,神经退行性疾病更是因为其特殊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而作为这类疾病中的代表,帕金森症更是被各国生物学家竞相研究。

  最近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袁增强等人在著名期刊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Abl–p38α signa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PTP-induced neuronal death”的研究报告,介绍了他们关于c-Abl-p38α信号在多巴胺神经元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成果。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袁增强实验室发现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l在MPTP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砒啶)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发挥重要作用。在MPTP处理小鼠纹状体及黑质致密部发现c-Abl显着被激活,神经元中特异性敲除c-Abl可以显着减少MPTP导致的多巴胺神经元死亡。注射c-Abl抑制剂STI571(甲磺酸伊马替尼)同样可以显着减少MPTP诱导的神经元死亡,并且显着改善小鼠运动协调能力。结合SILAC技术及生化方法,鉴定到在氧化压力下c-Abl主要激活了下游底物p38α。c-Abl特异性的酪氨酸磷酸化p38α Y182及Y323位点,促进p38α二聚体的形成进而激活p38α。p38α的抑制剂也能够显着抑制MPTP导致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及改善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这项研究显示开发特异性的能够顺利通过血脑屏障的c-Abl或p38α抑制剂在预防或者治疗散发性帕金森氏病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帕金森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僵直,神经病理学特征是位于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及路易斯小体的形成。导致帕金森氏病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遗传性帕金森氏病;二是由于环境毒素及衰老过程中体内活性氧的累积导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出现的散发性帕金森氏病。但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帕金森氏病只占少数部分,大多数的帕金森氏病患者都是散发性,因此研究氧化压力下多巴胺神经元死亡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科院 , 帕金森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