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4日,美国共有302起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并购,总金额达2350亿美元,而在2014年,这一数字是2020亿美元。回溯到2005、2006年,据HBM 医药/生物技术报告,这个数字还仅为255亿美元和814亿美元。
下图是HBM医药/生物技术2005-2014年并购案报告
医疗咨询顾问Harry认为,无论并购数量和金额怎么变化,这种并购的趋势从未停止,并且已经持续相当长时间了。
药企并购的关键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 收购创新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今,大型制药公司收购较小型制药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的关键原因是想获取小公司的技术或是有前景的药物,有时他们甚至可以获得市售产品。
举例来说,今年1月Shire以52亿美元并购NPS制药 (NPSP) ,除了获得公司,Shire还获得已在美上市而且正申请欧洲的治疗短肠综合征药物Gattex,同时还有一款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PT)的Natpara,该药已经获得欧盟批准,在美国审核。从本质上来讲,Shire投资该公司为了更好的将NPS的产品推向全世界。
有些大药企基本上不自己研发,而是通过不断的收购拥有潜力的在研和开发后期药物的小公司,比如Valeant就是此中典范,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收购了包括Sprout在内的至少七家小公司,从2008年算的话已经有100家以上。今年7月从Baxter分离出来的Baxalta CEO就直言,他们的经营模式就是买入有前景的公司和技术,类似于“轻研究,重开发”(small R,big D)的模式,主要依靠外部创新。
二 专利悬崖
随着大量专利药到期,市场逐渐被仿制药占领,美国的药物支出占全球支出比从2006的41%下降至2014的31%,主要原因就是专利到期和增长放缓。
随着化学药和生物仿制药市场不断增长,几笔最大手的交易应运而生,梯瓦制药(Teva)今年7月27日以405亿美元收购艾尔健(Allergan) 的仿制药业务,这笔收购预期将在2016年第一季度交割完成。
2015年9月3日,Lannett宣布以12.3亿美元收购UCB下属专注于仿制药的子公司Kremers Urban Pharmaceuticals。
三 聚焦关键领域
一些并购案例中,企业试图出售一些非核心业务,反之亦然,公司也可能并购一些公司或业务以增强其核心单元。譬如今年一月末发生的,也许是最复杂、规模最大的重组并购案---GSK与诺华。在这笔交易中,GSK获得诺华除流感疫苗外的所有疫苗业务,同时诺华获得GSK包含AKT抑制靶点管线在内的肿瘤研发相关部门,同时双方还成立了一个消费者保健合资企业。
四 财务避税
一个美国公司并购一个低税率的海外公司后,重组后的公司就能将总部搬迁至海外享受低税率待遇。
最著名的案例是2014年7月一笔几乎要完成的交易:美国艾伯维(AbbVie)计划以540亿美金并购英国药企Shire,最后被美国财政部颁布的新法案叫停。
另外比较有名的案例有2014年美国医疗科技公司美敦力(Medtronic)收购爱尔兰企业柯惠(Covidien),2013年百利高(Perrigo) 收购爱尔兰生物制药企业Elan 。另一个稍复杂的案列是,美国宾夕法尼亚的迈兰(Mylan)收购雅培制药(Abbott Laboratories)美国市场以外的品牌药及仿制药业务,然后组成一家属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公司Mylan N.V.,这笔交易使原来在美国应缴纳的25%税率降至21%,未来3-5年内还会降至百分之十几。
五 赚钱牟利
每一个公开交易的上市公司的存在就是为了增长收入从而提升股价,每一个行业都在利用兼并重组获得来提高收益。
最近美国的医药行业正面临消费者的强烈指责。美国目前是药物市场中最容易赚钱的市场,但是一些昂贵的药品正成为行业破坏者,受到公众的谴责,从而影响医保政策环境。
譬如Gilead出售的两个重磅丙肝药物Harvoni和Sovaldi,一片1000美元或者8.5万美元一个疗程。但Gilead辩解称高售价是为了弥补药物研发的高投入和不可预测性。消费者团体为反驳进行的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研究经费都发在并购公司上了。
另外两个短期驱动因素
一个上面已经提过,就是不确定的补贴与医保环境。虽然美国现在的医疗保险较宽松,但难保不由绩效薪酬模式向按服务付费模式转变。
另一方面是银行贷款利率低,花钱代价少。
美国的银行家们正鼓励公司借贷,因为现在利率低,他们劝公司在利率的历史性低点进行并购,银行家们说:“赶紧在利率提升之前完成并购,大胆去做吧!你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资源,投入会带来巨大的回报,你不仅会得到投资者的好评还会增长收入。”而药企的CEO们往往面临巨大的创收压力。
数据显示,2005年并购案金额是210亿美元,另一统计结果是275亿美元,无论哪个数据,都仅仅是2015年金额2350亿美元的十分之一。
下表列举了2005年最大的15笔并购案:
这些并购案的驱动因素与当今的并购案非常相似。
更多的改变
也许2005年与2015年真正的区别只有一个:即并购案发生的速度。推导并购的因素并未改变,仍然是为了强化市场地位或者是获取技术与潜力产品或者是坚固仿制药市场等等。
并购的驱动趋向于多因素,一次并购也许既能扩充药物管线,又能巩固市场位置还能使企业更专注。
但是有一件事再清楚不过了——药企并购已经疯狂,并且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