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发现青蒿素,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将湖北恩施沉寂多年的青蒿产业再次拉进公众视野。
中国医药界公认,世界青蒿资源在中国,中国青蒿在武陵山区,武陵山区最好的青蒿在恩施。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野生青蒿遍布全州,早在10年前就与青蒿产业结下“良缘”,把青蒿产业列为重点工程,还评出“青蒿乡”“青蒿村”,全部县市都建有种植基地。
如今10年过去,恩施青蒿产业发展如何?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赶赴恩施一探究竟。
北纬30度地域漫山遍野种植青蒿
屠呦呦获得诺奖,青蒿也一同“走红”。
实际上,湖北也是青蒿资源主要分布区。医药界公认,世界青蒿资源在中国,中国青蒿在武陵山区,武陵山区最好的青蒿在恩施。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早在10年前,恩施就曾掀起一股“青蒿热”。在当地媒体报道中,青蒿被称为“西部神草”。从那时起,“神草”因为能提取青蒿素而卖出好价,掀开其神秘面纱,引起多方关注。随后几年中,不乏当地农民因种植青蒿致富,外地厂商也前来考察。
青蒿在恩施并非外来植物。10月20日,恩施当地农民纷纷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过去野生青蒿长在屋后、山头,特别是晚春时节就能看到,到夏季晒干碾碎后点火烧,多用来驱蚊或伤口止血。
青蒿在恩施有着得天独厚的生长优势。在恩施市区舞阳坝的一栋老宿舍,湖北省药业专家、医药高级工程师张代寿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恩施摸查青蒿分布情况,全州所有县市均有分布,据他估计总量约1500吨左右。
“青蒿一般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下。在我国陕西、云南、湖北、河北等省都出产,但青蒿素含量由南到北逐渐降低。”恩施州农科院专家马进说,恩施处于武陵山区,北纬30度的日照充分,青蒿素含量比一般地区偏高。
正因恩施青蒿的独特性,让恩施恰逢在青蒿素市场价格最高时,悄然掀起了一股“青蒿热”。
2005年,恩施州农科院专家团看到市场前景,利用武陵山区野生青蒿资源,在全州各村建基地推广青蒿种植,并以最低保护价收购。据当地媒体报道,仅在恩施三岔乡的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此项工程每年将为当地农户增加收入1000万元以上。
随后,恩施清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恩施州农科院共同引进青蒿素生产线,获湖北省科技厅专家组评估验收,其结论为“资源丰富,可以将产业做大做强;有效成分高,可进行大规模生产;生产工艺先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岔乡农技服务站一位工作人员说,野草“翻身”卖大钱,农民从质疑到种植热情被点燃,仅短短几个月时间。农民王振海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恩施还评出“青蒿乡”“青蒿村”,满山遍野全是种的青蒿。恩施州全部县市都建有种植基地,面积总共3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5%左右。湖南、天津等地药厂都来恩施收青蒿,资源争抢厉害。
价格倒逼青蒿“销声匿迹” 仅存的两亩用作科研
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过去几个种植大村,奇怪的是,这个曾经“最抢手的药材”却不见踪影,丝毫看不出漫山遍野种植的迹象。听说打听青蒿,受访农民直摆手说:“早就不种了!”
在三岔乡河湾村,长江商报记者找到种植大户赵年现。“我以前种了100亩青蒿,是全村最多的,就搞了一年,现在改种百合、辣椒,比青蒿挣钱得多。”赵年现说,2012年,他流转土地种青蒿,但那时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尽管有收购保护价,每亩纯利润仍不到1000元。赵年现考虑再三,决定不种青蒿了。现在种的百合,每亩纯赚1.5万元。
回想起当年的“青蒿热”,恩施州农科院副院长向吉钎感慨万千,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清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经历了青蒿市场价格的“过山车”。在他看来,价格波动是影响农民种植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向吉钎分析,价格“飙高点”出现在2004年至2005年。这一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类抗疟药品列为首选指导药,但当时青蒿的种植季节已过,导致当年青蒿原料短缺和原料药价格陡增,青蒿素价格一路高涨到每公斤8000元。
高价刺激青蒿“疯狂”种植时代的开启。“当时市场行情波动大,一天一个价。”向吉钎说,农民见行情好,愿意开始大规模种植青蒿。收割时,收购商、厂家提前抢收蒿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当时全国多地一哄而上种青蒿,甚至建筑、煤矿企业都想来分一杯羹。
“产量过剩,价格就下滑,接着面积就减少。”向吉钎说,仅两年时间,全国青蒿种植总面积增加到80万亩,是市场需求水平的4倍,青蒿素价格一度狂跌,降至1100元/公斤。之后由于青蒿素需求趋于平稳,且增长不明显,到2012年,国内青蒿素企业的生产成本在每公斤2500至2700元,但同期青蒿素的销售价格仅在2000元至2100元/公斤。
向吉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目前青蒿素价格一直持续稳定在1500元/公斤。企业难从中获取利润,行业被迫大洗牌。青蒿最火时,全国提取加工企业多达100多家,现如今却不足10家。“无序混战,全行业面临采购价格与成本倒挂,一些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已开始退出市场。”
与此同时,越南和东非也在扩大青蒿种植面积,甚至一年可种植三季。而世界卫生组织也在呼吁,帮助非洲国家实现青蒿本土化种植,降低生产成本。
面临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收购成本居高不下等压力“夹击”,清江生物工程公司每年青蒿素产量减少,作为原材料的青蒿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小。
长江商报记者实地探访多日发现,过去的恩施大规模种植青蒿场景不再。三岔乡河湾村公路边,恩施州农科院优选了两亩农田种植“升级版”青蒿,专门用于科研。
科研坚守10年育种 当前团队只剩十余人留守
10月22日,长江商报记者看到的一份资料显示,在恩施州注册的清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产品,2004年正式投产生产青蒿素2000公斤,其产品全部出口瑞士诺华制药集团公司,产值1400万元。对此,向吉钎坦言,高峰时企业一年最高创汇300万美元。
10年间,青蒿从屋后野草“占领”田间地头,再到如今几乎销声匿迹。向吉钎、张代寿等专家都表示“很遗憾”。
青蒿种植虽然停滞,但恩施青蒿科研并未止步。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向吉钎和他十余人的科研团队一直默默坚持,每年自筹10多万元资金培育新品种,让其基因更加稳定,企业提取青蒿素成本就能大大降低。这也是全国少有的一支坚持10年,攻克青蒿品种选育的科研团队。
“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青蒿品种。”恩施州农科院农艺师马进说,现在栽培的青蒿都是由野生直接引种。最大的问题是,培育的后代遗传性状非常不稳定。也就是说,即使单株的高产或青蒿素含量高,但很难遗传给后代。
“我们要做的,就是培育基因稳定的新品种。”恩施州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覃大吉说,市场红火时,湖北如握有高效的品种资源,将是极大优势。2004年,科研团队分组走访重庆、湖南、广西等地农村,带回一批青蒿素含量较高的野生青蒿种子,开始了品种选育的科研历程。
“科研团队采用派生系统法和集团混合法相结合培育。”覃大吉介绍,优选的青蒿种子在试验田混种,来年根据样本青蒿素提取检测结果,优中选优,将青蒿素含量最高的株系种子保留,再培育种植。“一代一代下来,青蒿基因才能趋于稳定。”向吉钎介绍,实验证明“鄂青蒿1号”的青蒿素含量从过去的5%提高到10%。
2006年,恩施清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青蒿素生产新工艺,获得湖北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工艺生产的青蒿素产品纯度大于99%,青蒿素的提取总得率达到70%;2009年,科研团队完成国家农业部行标《青蒿原种生产技术规程》制定;2010年12月,“鄂青蒿1号”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青蒿在7至8月时青蒿素含量达到顶峰。科研团队赶在气温最高时,下地取样、挂牌,并在一个月内完成检测。目前,科研团队又在“鄂青蒿1号”的基础上研发“升级版”品种。马进说,2009年开始,课题组采用“优中选优法”,用七八年时间培育一株单产超200公斤,青蒿素含量大于1%且稳定的一批株系。
在三岔乡的育种试验基地里,记者看到青蒿种子已快成熟。马进说,预计11月初可收获,经实验室检测选取优秀种子,留作明年育种。“今年是第6年,青蒿现繁育至13代,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湖北恩施三岔乡,州农科院专家马进正在实验田里挑选青蒿种子。
曾经的三岔乡遍地青蒿,如今只剩下恩施州农科院保留两亩用作科研。(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