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0月14日讯 诺贝尔奖的光环迅速让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为全球媒体聚焦的对象——她凭借发现青蒿素提取方式和对全球疟疾治疗所做的巨大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尽管青蒿素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注册批准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青蒿素的知识产权被跨国药企所占有。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了“中国印”。那么青蒿素从发现到产业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我国的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瓶颈?诺贝尔奖能否重新提振中医药产业呢?
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不断实验,屠呦呦领导的专家们正式从青蒿草里提炼出了抗疟疾的有效单体青蒿素,可惜的是,经过数十年研发出的中国第一个创新药物在市场盈利上却并不顺利。随着国内疟疾病人数的急剧下降,抗疟药物在国内已经没有特别多的利用价值。为了企业生存,有厂家尝试将青蒿素类药物的专利共享给外资药企。
199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跨国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由诺华负责青蒿素类药物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这一协议,宣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了复方蒿甲醚国际市场的销售权,只是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以诺华等企业销售的青蒿类药物,全球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而一些中国企业只是向外资药企大量出口青蒿素类原料,始终处于青蒿素制剂产业链的最底层。
上海复星医药(25.03, 0.00, 0.00%)(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启宇:原料的市场是一个有波动性的市场,它本身有原材料,它还有销售的价格,所以它的波动性大一些,成品的药物基本上价格相对稳定一些,平滑一些。当然最后的价值两者也是不一样的。当然从价值创造来讲,肯定是在最终产品上的价值创造更大一些。
青蒿素的另一种衍生药物青蒿琥酯,虽然在1987年就获得中国一类新药的第一号证书,但因当时没有一家中国制药公司符合世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也迟迟未能进入国际市场。2003年,复星医药收购桂林南药,看到了这种药物的国际价值,花了近3年时间对青蒿素类产品进行改造,进入了艰难而严格的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过程中。直到2005年底,桂林制药才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预供应商的资格认证。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启宇:这样一个70年代攻关,80年代成药的药品,到它走到全球市场的舞台上,已经是在2000年以后了,确切来说是2004年以后这个药物才真正在全球的抗疟舞台上大展伸手,因为从那一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个用药的指南,推荐联合用药,进入第一线的用药,这样时候我们的产品才刚刚开始能够进入全球市场。所以整个过程是很长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