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长的海南医药产业今年在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正面临政策调整压力,增速呈减缓态势。据省医药保健品行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60家正常生产的制药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39.06亿元,同比增长17.2%;二季度比一季度下降了4.8%。
“今年以来,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供应模式转变、医疗机构用药品种结构性调整等政策变化,我省医药产业存在的企业规模小、品种以抗生素为主导同质化严重、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成本高企等结构性问题对部分医药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政策调整压力倍增
全省医药工业在经历了2002年—2006年的徘徊后,2007年开始进入较快增长阶段。医药工业产值增长率在2008年-2010年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然而进入2011年,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海南医药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复杂性增加。
首当其冲的是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门槛提高。目前全国各地基本药物采购普遍采用“双信封”的招标制度,即投标企业分别编制、投报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由于我省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2010年没有一家企业的销售产值突破10亿元,总体实力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明显,部分品种在经济技术标书评审即遭淘汰无法进入商务报价环节。
其次,抗生素限用政策出台。今年4月,卫生部决定自2011年至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抗菌药物注射剂的使用限制更为严格。抗菌药物新型注射剂(粉针剂、冻干粉针剂)是我省大部分企业的主导品种,这使我省诸多药企市场销售面临较大压力。
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相关负责人说,政策的调整对海南药企生产销售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品种单一、抗生素药占销售主导格局的药企影响较大。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成当务之急
从目前医药产业发展态势看,医药企业应对宏观形势变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结构等方面。
“医疗机构用药品种结构性调整对公司的影响并不大。”海南中和药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海南大多数药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但中和药业是国内最早专业研发生产“全合成多肽类新药”的制药厂,是亚洲最大的多肽药物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多肽产品面临较好的市场机遇。
据介绍,目前我省药企品种结构不合理,新产品储备少。医药企业现有品种注射剂占近50%,抗生素销售收入占比过高,抗肿瘤、心脑血管、多肽类、抗乙肝等品种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科技投入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少。多种因素的叠加使我省药企在政策调整的态势下压力倍增。
“抗生素限用政策的出台对公司影响较大,上半年公司销售产值同比下降30%。”不愿具名的海南某药企相关负责人说,抗生素销售占该公司产值60%-70%。
多措并举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尽管我省医药产业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南医药产业基础夯实,调适能力较强,且具备一定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省工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制药企业共83家,其中通过GMP认证企业78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有57家,完成产值80.04亿元,同比增长30.6%。我省医药产业已形成以“海口药谷”核心区,海口保税区、海口高新区、美国工业村和永桂、桂林洋等产业聚集区域组成的“海口药谷医药产业基地”。
海南日报记者从省工信厅了解到,为推动海南制药产业产值实现100亿元的跨越,根据我省前不久出台的《海南省鼓励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省工信厅、省药监局等有关部门将加大对医药企业新药研发、人才引进、土地、财税、融资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日前召开的省医药产业发展协商座谈会透露,我省将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和有实力的国内外研发机构和人员,继续巩固抗生素在国内的市场地位,积极支持企业发展抗肿瘤、心脑血管、多肽类、抗乙肝类、缓控释制剂和生物疫苗等新品种。同时利用国家实施新版药品GMP、基本药物招标制度调整等政策性机会和企业改制上市等市场机会,推进海南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海南医药产业面临外部政策调整和内在结构性矛盾双重夹击,但随着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加上海南药企适应能力较强,海南医药产业发展前景依然向好。
“政策的变化要求药企必须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药,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先声药业海南公司副总经理胡伟利说,公司新开发的一种一类创新降压药已经上市,抗风湿药也将于年底前上市,公司对这两种非抗生素药的期待很大。(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