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0月10日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持续关注国产医疗设备现状与发展。尽管我们也拥有能够走出国门的国产设备龙头企业,但不得不面对的普遍行业现状却是:大多数企业迫于口碑不佳,缺少国内市场份额,利润率被压得很低。
这是个恶性循环。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缺少核心技术导致产品利润低,所以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投入,只能继续靠进口部件和模仿过日子。长此以往,国产医疗设备只能受制于人,改变进口设备垄断的局面自然就不可能。国产医疗设备企业面临的怪圈应该怎么破解?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能否让国产设备迎来春天?
在东软医疗CEO武少杰看来,与进口医疗设备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不同,国产医疗设备如今只能算是一棵小草,但小草也有草的独特、草的优势。
武少杰指出,国产的知识产权的CT方面,我们有很多的都是国内第一,比如说早期第一台CT,包括后面的双排、16排、64排,包括今年5月份发布的128排,这也是国内最高端的国产的品牌CT,都是东软率先在国内推出的。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跟这些进口品牌的是相当的,从某些软件功能方面还是有些优势的。
好酒也怕巷子深,没有口碑,打不出品牌,想拥有市场,自然难上加难。在进口设备已经垄断三甲医院的被动局面下,康达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寻找到的捷径是:在民营医院中开拓市场。总经理郭永梅说,在确保性能的前提下,他们有资本与进口设备打价格战。郭永梅表示,现在我们通过区级医院,民营医院,卫生医院都开始要上(我们的)系列产品了。产品性能、技术服务都没有问题。价格跟进口的比能优惠50%。
国产医疗设备靠实力打破进口设备垄断,竞争让市场价格更加合理,医疗费用降下来了,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普通百姓。以心脏支架为例,如今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支架已经占到了国内7成的市场份额,自打乐普在市场上异军突起以后,同类进口设备的价格被倒逼得下降了一半还多。副总经理魏占江说,目前国产的产品在临床医院的一线大概在单个的一个支架产品在8000到10000多一点左右,进口的要比国产的贵50%左右。在最初没有国产产品的时候,进口产品在最早单个一个产品要到3到4万块钱,整个手术下来可能要6万到7万用一个产品。现在由于国产产品的出现,这几年来,价格得到了一个大幅的一个下降,无论国家还是患者都从中受益。
尽管国产医疗设备实力相当、利好明显,但想突破进口设备已经形成的绝对优势垄断、尤其是扭转医院与市场的固有思维定式,谈何容易。而要补上与进口高端医疗设备相比欠缺的"知名度"这个短板,国产设备这棵小草还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齐贵新介绍说,目前相关部门已经颁布实施了多项扶持政策,让更多的医院通过试用认可国产医疗设备,同时百姓得到实惠。
齐贵新表示,引导医疗机构配资使用国产大型的医疗设备,通过临床应用,增强医疗机构对国产大型设备的信任度;委托相关的协会,遴选符合临床需要质量优良的国产医疗设备,形成了优秀的国产医疗设备的品目,提升其知名度;协调安排中央资金支持福建和安徽两省,开展了县域段,国产医学影像中心的建设试点,探索县检查,省诊断的服务新模式,促进省级的优质的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同时降低医院的成本和设备检查的价格,也确实让老百姓感受到推进国产设备发展的益处。
此外,各地也为配合推广使用国产医疗设备做出新的尝试,比如深圳就出台政策,如果同类型的国产设备已经能够满足临床应用需求,就不能再购买进口设备。事实证明,这样的措施实施起来,确实是一举多得。
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副会长王斌介绍,迈瑞的彩超可以进到香港医学院,可以进到英国,可以进到全球很多地方,但深圳医院就进不了,都看不上。后来通过政策进去以后,反映非常好,这两年国产设备大量的进,打开了缺口。国产设备这几年确实比较争气,水平、质量、服务都提升起来,价格优势又得天独厚。我们国产医疗设备,实际上现在水平一点都不比国外差,事实上节省大量的政府财政支出。
对于国产医疗设备企业来说,现在亟须的,就是实打实的政策。想从进口医疗设备已经占领的市场中分出一杯羹,仅仅凭借"一己之力",确实是"孤掌难鸣",更需要在国家层面上予以产业配套的支持。
乐普副总经理魏占江说,从研发、从创新上面,企业其实需要更多的一些资金支持,产业的配套政策支持,另外一端是从应用上。只要是国产器械质量合格的,应该在应用端就是在医院的使用、采购、招标、医保方面也给予更多的一些支持和鼓励。只有统一起来,才能有利于一个产品、甚至一个行业、一个产业这么一个发展。
工信部和卫计委日前签署了合作协议,将联合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在医疗机构的示范应用。
“一个是通过国产设备的示范应用来带动我们国内设备的改进,找到我们在进入医院和一线的过程中的一些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同时把医生对于设备的评价,对于设备使用中的问题找得更准,以便使我们国内的设备能够得到充分的改进。在性能功能上进行提升以后,我们再能按照市场的规则,按照相关国际的准则来有一个公平的环境,使医院能够更多的选择采用国产的设备。”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认为,这对于目前仍在困境中艰难突围的国产医疗设备而言,无疑将是渴盼已久的春风。
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齐贵新介绍,这份合作协议中的多项内容,都是对于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现状把脉后给出的对症良药:建立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使用国产设备的采购资金补偿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推动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参与国产医疗设备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形成创新与应用之间良性的循环。
尽管政策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国产医疗设备与进口设备在市场上平分秋色,也并非三年五载就能实现,但可期的是,在全社会关注下,国产医疗设备的破冰之路有望更加顺畅,百姓"看病贵"的顽疾有望得以破解。
齐贵新说,2009年深化医改启动以来,中央财政也累计投入了将近1900多亿元,其中提高医疗设备的装备水平是重要的支持项目之一。加快国产医疗设备的发展,推进体系和应用,实际上更有利于满足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有效的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的增长,切实减轻患者的负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