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9月28日讯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要求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试点推行了多年,中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今时间表已经公布,后续各地应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9月24日,北京市卫生局原宣传中心主任马彦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一旦真正实现了分级诊疗,患者将不用大病小病都往大城市跑。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分级诊疗是医改的重头戏之一,目的是通过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实现90%的患者留在县级以下医院就诊,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形成健康有序的诊疗模式。但是,医疗关键靠人,没有优秀医疗人才,强化基层实属空谈。
数据显示,2013年的人才结构情况为,医院中高级以上人员的比重超过50%,而社区仅为38.5%;副高以上的人才在医院中占21.6%,而在社区中占 7.7%。此外,医院和社区的人才学历结构同样差距较大,医院里大学本科以上人才占三分之二,而社区占37%。由此可见,大医院人才汇聚,基层人才寥寥无几。
“医疗人才的倒置与编制有直接关系。根据编制政策,医院越大,中高级人才比例越高,同时现有的薪酬制度使得大医院工作人员挣得多,越往基层挣得越少,政策本身导致了人才资源错配。”9月24日,一接近医疗机构的业内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为了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很多地区实行了“收支两条线”,但这种大锅饭式的制度效果也不好,缺少动力。
“收支两条线”是指医疗机构将所有收入上缴政府财政部门,经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考核业绩后,再按照一定标准向医院拨付运营经费,以此切断医疗机构与其营业性收入的利益关系。同时,医务人员的工资不再与业绩直接挂钩,由此,一些地区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损害,出现推诿病人、效率低下等现象。
据记者了解,从年初开始,安徽等地已着手取消“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改由全面推行财政经费定项补助,也就是说,财政部门按编制内实有人数全额核拨人员经费,医疗服务收入扣除运行成本后用于人员奖励,同时建立充分体现医疗技术服务价值的动态调整机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