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美国是诸多药企都想“打入”的阵地,但在此之前,必须对美国的医疗及医药市场有一个全盘的了解。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还是市场的前景,以及市场的结构,都需要关注。
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美国是全球接受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国家。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统计,美国FDI的5个主要来源国(根据最终所有权人统计)分别为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法国,这些国家的FDI总值占到全美的61.5%。
另外,亚洲、拉美、欧洲等也在近年迅速增加了在美国的FDI金额。根据BEA数据,来自中国的FDI金额在2008到2012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1%,是对美国FDI增长速度最快的来源国。
2014年,互联网通讯行业成为美国FDI流入最多的行业,占美国的FDI总量的48%,其中包括联想在美国的两个大规模并购以及一系列稍小规模项目。FDI排名第二的行业是房地产,总投资额为31亿美元,较2013年的22亿美元增加约9亿美元。此外,行业FDI增长较快的行业还有食品领域(其中包括新希望集团投资Ruprecht和伊利集团在美国堪萨斯州建立奶粉工厂)以及医药和生物科技行业。
总的来说,美国是开放性市场的领导者。一方面,在美国的外资公司享受着与本土企业一样的平等待遇;另一方面,这些公司也通过增加就业、提高生产制造及创新能力等方式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另外,在美国市场的投资者还能在这个地理和人口多样化的国家,享受具有创新优势的人才队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并从公共或私营部门获得资本等方面的专业经验。
四大趋势推动医药市场
美国的2014年医疗市场总值为3.1万亿美元,包括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诊断、保险等领域。我们认为,有四大趋势推动美国医疗支出的增长:
一是人口老龄化:60-79岁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整体人口增速的3倍,这使得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医疗服务消费大幅度提升,主要集中在慢性病以及其他与老龄化有关的疾病领域。
二是医保覆盖扩张:《患者保护 与 平 价 医 疗 法 案》(The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PPACA)扩大了医保覆盖人群,使政府在医疗救助及医保中的医疗支出进一步增加。
三是向个性化医疗转型:医疗服务越来越偏向个人定制。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靶向药物的广泛使用,这些价格比较昂贵的治疗方式和药物会增加医疗支出。
四是科技创新:近年来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医疗支出的年增长率达50%左右。随着新的诊断技术和各种治疗方案的整合使用,美国 的 医 疗 支 出 也 会 有 大 幅 提升。
同时,美国医保报销的压力在持续上升。一方面,医院的利润在减少,而另一方面那些革命性的创新药也在考验着医保承受能力。比如丙肝药物索非布韦(Sovaldi),90%患者可以用这一药物得到有效治疗,但它的费用是3个月8.4万美元。由于价格过于昂贵,医保支付方要求降低报销比例,并向医生施压,减少使用此药的患者数量。
2014年,美国的医药支出约为3600亿美元,占美国整个医药市场(31000亿美元)的12%。医药支出一般包括品牌处方药、仿制处方药、非处方药以及保健食品四大类,而主要的支出增长来自专科药物的使用,比如针对肿瘤、丙肝、艾滋病、自身免疫系统等疾病的药物。
梯队型市场结构
美国市场的生物医药公司呈梯队式排列,大型跨国药企,如辉瑞、默沙东,其产品几乎覆盖所有的治疗领域,从研发生产到市场销售高度整合。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和专科药企,例如安进、百健爱迪、新基等也有高度整合的产业链,但是治疗领域比较集中。另外,很多中型生物科技公司也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圈,这些公司一般专注于某些细分治疗领域。它们一般着重于针对市场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开发新治疗领域。其中多数都集中在几个疾病领域,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罕见病。这些公司也经常利用生物医药技术的进步来开发新治疗领域。
由于成本高,创新药的研发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型生物医药公司倾向于通过并购来填补其研发产品线。其中两种形式比较常见,一是整体并购,另外一个是就某个药物达成合作研发协议。同时,大型药企也通过与大学进行合作研发的方式提高其新药创制能力。
近年来,大型跨国药企之间也通过彼此并购整合的方式来优化其产品线,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辉瑞并购惠氏,罗氏并购基因泰克,默沙东与雪兰诺联合,拜耳并购先灵葆雅等,这些大规模的并购改变了医药产业的竞争格局。2014年发生的大并购包括美敦力并购柯惠医疗,阿特维斯并购艾尔建等。事实上,所有这些交易,不管是大规模并购还是资产互换或非核心业务剥离等,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医药产业的最大壁垒是高额的研发费用以及它所面临的失败风险。一个获得FDA批准上市的药物,需要药企筛选10000个候选化合物,花费12-13年的时间,耗资15亿美元。这也是为什么药企的研发成本占销售额的15.1%,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医药观察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