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慢病管理:流量和质量的矛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24  浏览次数:64

        首先,慢病管理的定位到底是什么?这里先要考虑慢病管理面向的人群,包括有疾病风险但可能还没有出现疾病的人,比如肥胖者(但还没有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和肥胖相关的疾病)。也包括已经患上慢性病的人。从对疾病态度的迫切性来看,前面一类人的参与热情可能低很多,而且对他们来说,慢性病管理更像防范,直接的效果并不明显。

        而第二类人群的迫切性要高很多,因为他们处于治病周期中。不过,虽然患者会有疾病控制的需求,但真正会参与到疾病管理中的人,往往是本身健康意识比较高,愿意主动去管理自己健康的人,目前的市场经验证明,即便是患病者,如果自身控制的意愿不强,仍然很难让他们参与到疾病管理中去。

        有两组数字可以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今年年初刊登的一项针对新加坡用户的调研报告显示,只有两成的人会愿意使用移动医疗产品来控制疾病,而只有一成用户会积极参与。这项调研选取了新加坡84位刚被诊断为二型糖尿病的患者,男女对半,调研所提供的App主要是进行卡路里摄入的监测和计步追踪。这项调研揭示的问题是,那些积极参与的用户本身参与运动的频率就较高也比较关注自身健康,而那些相对懒散、健康风险意识薄弱的用户即使患病后也很难有动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另一项数据则是美国一家最近获得4800万美元C轮融资的慢病管理公司Omaha,目前仅有2万名用户。中国的慢病管理软件经常会宣称自己拥有数十万用户,而事实上成熟的慢病管理运营经验却提示,核心用户数可能并不高。Omaha表示近几年的目标仍然是管理的效果而非用户数量的猛增。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慢病管理的两个特征,核心用户的数量的爆发性增长和快速复制是有难度的,比较有可能长期参与的用户仍然是习惯相对良好且健康风险意识较高的用户,即便是已经生病,要扭转习惯差且动力不足的患者长期参与的难度很高。

        总结下来就是:慢病管理是一项极有针对性,专业性很高,个性化程度也很高的服务,而目前中国市场上大量的项目试图开发快速可复制的项目,希望靠冲流量来做大的思路是很难走下去的。

        认识到慢病管理的实质之后,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谁会为慢性病买单。国外的专业慢性病管理服务主要靠雇主和保险公司买单,在中国这两个支付方都没有能介入到最主流的医疗体系中,雇主和员工的健康不通过经济利益挂钩,保险则远未成为主流。因此,目前中国的慢病管理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个人付费。这比公司付费更难,需要更强的说服力。于是,慢病管理服务必须通过专业性来说服用户。

        不过,矛盾的是,目前中国的慢病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来进行。诚然,医生的参与是不可缺少的,但在中国缺乏基础医疗体系的前提下,靠大医院医生来进行慢性病管理的模式是很难走下去的。一是因为大医院的医生没有时间在坐诊之外管理病人,他们也没有经济动力去做。二是慢性病管理时间很长,需要不断的患者互动,仅靠医生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Omaha的模式是通过专业的体重管理,配合线下线上的教程,包括饮食、运动和心理辅导,配合教练和会员互动来进行慢病管理。这种模块的操作需要专业全职教练配合才行,而且必要的时候需要个性化定制。很难有一项慢病管理可以做成普适性的,而且仅依靠医生碎片话时间去完成。这两点再一次反过来决定了慢病管理很难用互联网冲流量的思维快速做大。

        因此,未来中国的慢性病管理更可能是线上线下结合的,线下的点提供面对面指导和会员互动,并配合一定的医疗辅助服务,而线上更多是督促、教育和引导作用。因为有布点和线下的配合需求,慢病管理会有一定的地域性限制,要想快速跨地理扩张会很难。尤其在中国仍然靠用户自费的模式下,慢性病管理要想自身盈利很难,必须嫁接在医疗服务后端或产品辅助上,而且专业性、效果以及用户的活跃程度的重要性要高过用户数量本身。

 
关键词: 慢性病 , 慢病管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