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召开了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座谈会。近两年,国产医疗设备发展的话题频频被提起,但在综合性医院里,进口品牌依然牢牢占据着大型设备的垄断地位。
记者走访时发现,国产大型医疗器械核心技术缺乏、品牌推广不力和售后服务不佳使得医院在采购时纷纷选择外国品牌;而在这三个原因之下,长期政策导向的缺失,才是国产大型医疗设备难以走进三甲医院的根源。
现状:守着巨大市场,却“根本卖不出去”
西安的孟先生做医疗设备销售已经16年了,接受采访时他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同行,“去年他们分别从西门子和东芝跳槽去上海一家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公司做大区销售,不到一年时间都离职了,因为设备实在卖不出去。”
孟先生朋友们的跳槽经历虽是个案,却折射出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面临的尴尬现状。
一方面,我国医疗设备有庞大的市场规模。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2556亿元,约占全球销售规模的7%,排名世界第二。
另一方面,在三级甚至二级医院的大型高端设备中却难以看到国产品牌的身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85%的检验仪器,90%的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都是外国品牌。
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在三甲医院中“缺席”已经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曾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做普通外科医生的欧阳(化名)对记者说:“从进入医科大学到最后离开医院这将近10年时间里,我接触到的高端设备几乎就没有国产的。”
无奈:技术、推广、售后整体落后,想用国产不容易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采购国产大型设备时,广州某三甲医院设备科科长曹晓光(化名)给出的第一个原因是国产设备缺乏核心技术。他以自己所在的医院向记者介绍,设备采购的基本标准是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和性价比,很多国产设备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在“有效性”这一点上就已经被淘汰了。
“以核磁共振仪为例,现在国产的共振仪在硬件和操作系统上的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国内公司只做了组装的工作;而且目前最先进的共振仪,根本就没有国产的,医院当然只能买进口的。”欧阳对记者说。
核心知识掌握不了,自然也无法谈及对品牌技术的推广。据了解,国外先进医疗设备公司每推出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时,都会在国际性会议上进行推广。这些公司还会邀请购买了自己设备的医院参加大型研讨会,为医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曹晓光表示,国内医疗设备公司很少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全球医疗设备的话语权都被少数的国外品牌掌握了。
技不如人,产品销售情况不佳,公司可用作售后服务的投入也就不多,而售后恰恰又是医院采购设备时非常关注的一点。在三甲医院,每天有大量病人就医,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处理,对医院和病人来说都是很大的困扰。
曹晓光做了一个对比:“设备出现故障,外国品牌的售后会在2小时内响应,4小时内有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即使是需要更换部件,从报修到维修完成,一般不会超过两天。但国内公司受限于人力物力,解决故障的时间往往更长。”
技术不足、推广不力、售后不佳,三方面因素环环相扣,最终还导致了医院和患者对国产医疗设备的不信任。
北京某国产医疗设备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方晓(化名)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在数字化X线摄影仪方面,自己所在的公司既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有与国外品牌相当的品质,但许多三甲医院还是只选择国外的品牌。
在医院工作多年的欧阳也对记者说,有一些植入性器械,国产品牌的质量其实已经超过了进口品牌,价格也相对便宜,但只要经济上可以承担,病人都会选择进口器械。
根源:政策导向长期缺失,研发、销售均需要大力扶持
乍看起来,技术、推广、售后的整体落后拖住了大型国产医疗设备进入三甲医院的步伐,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业内人士都把政策导向的缺失看做问题的根源,上述三者原因不过是这一根源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效应。
孟先生告诉记者,自己那两位朋友当时之所以离开外企到国内的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出的“将建立三甲医院主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激励机制”信息的影响。“但事实上,一年过去了,无论是针对医院采购还是针对医疗设备企业,都没有具体的机制出台。”
在采访中,记者向多方印证了这一说法。曹晓光表示,目前为止医院没有收到关于国产医疗器械采购的指导性文件;方晓则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卫计委委托遴选出了首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但名单出炉后就没有了下文。
医疗设备属高精尖行业,它的研发必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占据我国医院大型设备垄断地位的通用、飞利浦和西门子这三家公司,刚开始在本土都受到了全力的扶持。
据欧阳介绍,我国的高端医疗设备有很长时间都完全依靠进口,当意识到要做自主研发时,在数据、技术方面都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我国医疗设备行业绝大部分还是民营企业,能够投入研发的资金、人力十分有限。孟先生对记者表示,力量不集中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有国企、央企在政府支持下牵头做研发,我国的医疗设备领域将得到飞速发展。
除了研发,国产医疗设备的销售同样需要支持。在济南从事检验试剂销售工作的周先生举了个例子:同一种试剂,用国产原料配制精确度为95%,进口原料配制精确度为98%,虽然在临床上95%的精确度已经完全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很多医院还是选择采购进口试剂。“如果对于这些已经与国外品牌处于同一水平线的医疗设备给予政策倾斜,规定它们在医院的采购中必须占一定比例,使公司在资金和临床数据上都得到支持,那3%的差距很快就可以得到弥补。”
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台国产CT研发成功到现在,已过去了近20年。这20年,我国的许多产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但国产高端、大型医疗设备却还停留在模仿、组装的阶段。要弥补技术的不足、人才的缺失,最根本的是要有政策层面具体、有效的支持,否则,国产高端、大型设备在三甲医院的“缺席”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