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 正文

大数据“成色”决定“精准医疗”的“颜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18  浏览次数:86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拨付2.15亿美元给NIH、FDA等机构用于“精准医疗计划”后,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将投入600亿元的消息随即传出,“精准医疗”成为今年全球医药界的热门关键词。

实际上,“精准医疗”的概念并不新颖。在近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从新药创制迈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指出,面对“精准医疗”热潮,不必盲从跟风,但也应抓住时机做好“弯道超车”,做好适合中国国情和人种的“精准医疗”研究。

并非跟风

国内推动“精准医疗”,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风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有了个性医疗的概念,这并非奥巴马提出,只是措辞有所区别。

华大基因执行总裁尹烨认为,在中医的施治哲学中就能看到“精准医疗”的影子。“中医讲求的辨证施治就是精准医疗,本质上精准与系统之间并不矛盾,并不是说中医就是模糊、系统的,西医就是精准、局部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詹启敏指出,中国的“863计划”在10年前就有相关布局,只是当时不叫这个名称;此外,中国2006年开始启动肿瘤基因组,跟国际上是完全同步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今天我们推动精准医学根本不是跟风,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公众的需求,现在也是推动中国精准医疗进一步发展的最好时机。”

詹启敏认为,中国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方法的研究位于国际前沿,分子影像、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在精准医疗的基础层面与西方国家保持同步,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整合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实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专家形成了七个共识,包括基因组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经趋向成熟,蛋白质组学将会取得重大突破,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和产业化阶段,疫苗和抗体将成为生物医药重点突破的领域,生物治疗、个性化诊疗技术成为现代医学重要方向,医疗器械成为与药物齐头并进的新型产业,生物信息学向海量数据产出和广泛应用两个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精准医疗研究应用需要在法规监管和伦理研究上同步进行。”詹启敏说,我们不能等一个新技术已经出成果了,监管部门再去研究它有没有用、是否存在伦理问题,这样在审批过程中就会拖延。

数据是根基

在精准医疗中,基因组学是重要支撑,大数据是基础。

Clarient Diagnostic Service首席医学事务执行官肯尼斯·布鲁姆(Kenneth Bloom)提醒:“精准医疗听起来非常好,但如果你要使用大数据,就必须选择高质量的数据。如果你乱用数据,它可能像一个垃圾堆,你获取到的只是无用、不相关、杂乱的信息,不能够做出一个好的结果,所以高质量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布鲁姆认为,在疾病治疗中,要进行筛选、诊断、分阶段等流程,每一步都会面临非常多的信息,最后我们要从大数据中提取最高质量的信息,做出最好的决策,“精准医疗”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利用大数据信息作出最好的决策。

然而,全球的基因组研究主要是由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承担的,由于人种的基因差异,这些数据库对白种人和黄种人并非具备同等的价值,易瑞沙与EGFR突变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黄种人需要自己的大型基因组学数据做基础来解读数据,才能做好黄种人自己的“精准医疗”。

据悉,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炎黄一号”第一个黄种人基因组测序研究,发起并实施“炎黄九九基因组研究项目”,共同参与设计和启动“千人基因组计划”,共同参与和发起“国际肿瘤基因组计划”,共同发起“中国肿瘤基因组协作组”。华大发表的“炎黄一号”单倍型图的研究成果,将黄种人的基因组组装成了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意在建立黄种人的基因组大数据库。

尹烨强调,数据的来源、分析过程、解读大数据库标准化,才能实现整体的标准化。不标准的数据难以得出正确的诊断,采取的治疗方案越“精准”就会错得越离谱,难以实现“精准医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