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大于竞争
近来国际制药企业与本土药企合作颇多。上月底,江苏恒瑞医药与美国Tesaro公司达成协议,引进后者用于肿瘤辅助治疗的止吐专利药Rolapitant,恒瑞将被授权负责该药在中国的临床开发、注册和市场销售。华润三九与罗氏也建立了合作,生产罗氏最畅销的抗生素制剂。上海医药与辉瑞、赛诺菲-安万特等国际药企在高端药品、高值耗材及疫苗领域进行合作。浙江贝达药业与美国安进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以推进安进抗癌药物帕妥木单抗在华市场化。先声与美国生物制药企业OSI达成协议,在国内生产、研发和销售抗肿瘤分子靶点抑制剂OSI-930等。
“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大于竞争。”在阿斯利康中国及香港地区总裁王磊看来,竞争是良性的、提高彼此能力的过程。期待更多本土药企跨出国门,收购外企。“如果收购不了外企,也可以尝试收购外企的某个治疗领域或某个产品,因为外企也在考虑退出一些成熟的治疗领域。国内市盈率那么高,本土企业完全可以借船出海,与外企共同研发一定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一条出路。”
“外企和本土企业这些年融合得越来越多,中国已成为全球原料药最重要的供应基地之一,诺华在创新领域的很多合作伙伴都是国内的。”诺华中国总裁徐海瑛也表示。
然而,融合难以一蹴而就。比如,民族医药企业目前可能还没有办法完全引用外企的训练和培养模式。康弘药业副总裁殷劲群坦言:“还有体系的建设,有人认为外企经验可以移植,再把本土优秀的东西吸取过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融合存在‘文化免疫力’或‘文化排斥反应’的情况下。”
给创新技术更多“透气空间”
中国医药国际化目前尚处于“少年时代”,处于成长期。绿叶制药副总裁姜华指出,上世纪90年代,印度的医药环境比国内现在的环境差很多,印度市场没有任何壁垒,本土市场需求低,没有创新药,这对印度药企是个危机,但同时也是机遇。很多质量好、研发力强的印度公司借此时机并购,还有的收购了全球制药巨头的工厂,从而获得了进军美国的机会。中国制药企业同样走到了抉择的关口。
辉瑞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认为,无论是制造水平、科研水平还是勤奋水平,中国不输于印度,但中国的仿制药没有超越印度的原因在于没有合适的环境和政策。他也强调,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基础学科研究,国内与国际确实还有一段差距。“现如今,跨国企业期待快速提升研发效率,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是非常好的选择,若本土企业和国外大公司研发相结合,就能大大推进一步。”
此外,生物医药的发展趋势非常迅猛,新一轮生物技术的应用从实验室逐步走向临床,这不仅是理论的趋势,也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2015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榜显示,生物医药领域共有7家进入前20强,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商上海莱士榜上有名。
业内期待,政府在审批、监管等各环节能紧握本轮生物技术成熟到临床应用的机会,给这些创新技术更多的空间,让创新技术更快走向临床,令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