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呼之欲出,医药创新依然是热议方向。放眼过往,从历次的五年规划,到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再到《中国制造2025》,但凡历次对制造业出台重大扶持规划,医药行业从未缺席,并一再被寄予厚望。
勿助长圈钱心态
回顾历年政策,看到最多的大约都是这样的措辞:计划投入多少亿元,重点扶持N个重大专项,开发几类新药多少个,争取在某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等。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政府出钱,产业出货”。
不可否认,中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过程中,政府资金的投入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笔者所见的一些小型研发企业,如果没有政府专项投入,势必更加举步维艰。不过,对整个行业的创新提升来说,期待政府出台最重要的举措恐怕未必就是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政府的资金投入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有限。再多的专项资金,面对众多嗷嗷待哺的创新项目,大概也只是“僧多粥少”。给的对象少了,总是不公平,不管标准如何制定,总有人发牢骚,面面俱到,每人分一点,看起来倒是公平了,结果是各家蜻蜓点水,都给一点,做个临床前研究都不够。
长此以往,这样的资助模式反而助长了企业“圈钱”的心态:你不吃别人吃,不吃白不吃,白吃谁不吃?更严重的后果,是养出了一批资本掮客。有活动能量的人,跑一个专项给企业再返点提成,甚至成了生意。政府的创新意愿和投入成了“唐僧肉”,着实令人心痛。
医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努力,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政府最应该推动的到底是什么?可能还不是资金投入,而是为资本投入创造回报的环境。
为资本投入创造回报的环境
当今的中国产业环境并不缺乏资本,尤其对于医药行业,大笔的资金愿意进入。公众对健康的需求,是资本进入医药行业并获得回报最大的信念。尽管如此,从投入到回报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这就是产业环境的不完善。各自为政乃至唯低价招标、地方保护、以往冗长的审评审批等,都增加了医药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无论是企业或是资本,莫不头疼于此。
事实上,优秀的企业群体期待的并不是给钱,许多甚至反对给钱,企业最大的期望是政府能够制定好的游戏规则,使企业的投资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只要规则确立,回报的环境明确,资本就能自行解决投入的问题。政府的核心产业规划举措,应是用规则来撬动资本,推动产业前进方向。
以美国FDA为例。从2007年到今年8月,FDA总共授予9张优先审评券(PRV),鼓励跨国医药巨头开发经济效益不大、被忽视的疾病药物,换取加快经济价值高的重磅炸弹药上市。一项政策同时撬动了被忽视疾病治疗药物和热门药物的研发,确实高明。
说到底,企业对创新的规则和合理的回报环境有着更深度的诉求。
今年以来,药审改革举措频频,从最初的提升审评费用到最近的7.22、7.31文件,尽管企业对某些细节尚存争议,但整体上均对提升门槛和严格要求的方向表现出了高度的认可。这样的改革,政府并没有多掏腰包,甚至诸如提高注册费用反而需要企业支付更多成本,却依旧受到行业的欢迎。加大GMP飞行检查等严格管理,得到的主流反馈也是掌声。
优秀的企业都明白,类似扶持资金“撒胡椒面”这样普天同庆的利好,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利好,唯有严格规范管理、能促进优胜劣汰的政策举措,才是行业的福音。
创新成果从来都不是规划出来的,政府可以在大方向上有所指引,但如果精确到要开发多少个创新药,那就是计划经济的思路了。在资本充裕、万众渴望创新的今天,政府应该多思考产业规则可以如何指引,产业环境如何完善,扮演好“裁判员”的角色。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函纠正安徽蚌阜的违规招标举措,赢来一片叫好,这样的举措其实只是政府在照章办事,没有花费专项投入。如若切实杜绝了招标乱象,解决好了审评审批积压的问题,让企业的创新都能获得回报,政府就算是一个子儿都不掏,资本也会大量涌入,医药创新收获的季节也将真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