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前沿科技 » 正文

美首次获得濒危物种的干细胞 比克隆技术更加安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9-07  浏览次数:283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动物的皮肤细胞,通过诱导多能性技术,首次获得了濒危物种的干细胞。他们表示,最新研究有望让物种免于灭绝;也可用于人类的疾病治疗。相关研究发表在9月4日出版的《自然•方法学》杂志上。

    5年前,圣地亚哥动物园保护研究所的奥利弗•瑞德和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发育神经生物学教授詹尼•洛宁就已在讨论收集濒危物种干细胞的可能性。洛宁和瑞德认为,新技术能被用于濒危物种。

    科学家们选择了两种物种开始研究。其一是高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鬼狒,因为其被圈养时常罹患糖尿病,科学家希望借此研究糖尿病干细胞疗法。其二是遗传特性与灵长类动物迥然不同的北部白犀牛,目前仅存7头,科学家们希望借此研究如何保护濒危物种。

     起初他们认为,必须从与濒危物种有密切联系的动物中隔离出基因并使用基因来成功地诱导出多能性,但实验表明并非如此。相反,科学家们发现,在人身上诱导多能性的基因对白犀牛和鬼狒同样有用。

    尽管一次只制造出了几个干细胞,但这已足够。现在,他们正试图诱导干细胞分化成卵子或精子细胞。一旦成功,就能从死亡很长时间的动物的皮肤细胞诱导出多能干细胞,促使其分化成精子细胞,随后让其和活体动物的卵子细胞结合,在试管中受精。这样,这种动物不仅会重获已失去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会变得更健康、更强壮、体形更大。这一过程或许比现在的克隆技术更可靠。

    另外,最新研究也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瑞德表示:“保护濒危物种的最佳方式是保存物种和其栖息地,但这也并非永远有效。干细胞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办法。”科学家们希望继续从其他物种获取干细胞来扩展其研究。 (科技日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