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8月13日讯 新药研发是生物医药产业永恒的主题,从药物靶点的寻找到药物有效成分的设计,从药物的药效评价到药物的毒副作用研究,无一不凝聚着生物医药公司大量的心血,每一种成功上市的药物都可以用“万里挑一”来概括。而最令生物医药公司头大的就是药物的临床研究阶段,特别是临床三期研究阶段。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众多的药物最终被无奈放弃,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因此有评论者把生物医药产业称之为“烧钱机器”。
最近,一项发表在汤森路透上的一项调查显示,最近几年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特别是临床后期研究的产出明显增加。据统计,2014年全球共有46项创新药获批上市,为近17年之最,而就在2013年,这一数字仅为29项。
同时,调查中还提到与新药研发成功数量增加趋势相一致的是药物临床研究成功率有所上升。以在临床三期研究失败的药物数量为例,2012-2014三年间共有56项药物项目在这一阶段折戟,而2009-2011年间这一数字高达68项。
这些都被分析人士认为是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健康发展的一大象征。
不过,毛主席教育我们,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这几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情况有了重大突破?
生物谷小编在此整理了近几年的一些产业动态,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读者借鉴。
生物医药技术突飞猛进成为药物研发原动力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象征之一。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一家公司没有两把刷子,就不可能在这一领域中立足。而最近几年,也恰恰是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的时候。这些技术突破无疑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最根本的原动力。
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肿瘤疗法开发领域。随着人类对肿瘤的发生以及人体免疫系统认识的深入,以CAR-T、肿瘤疫苗等一系列的肿瘤免疫疗法相继问世。以CAR-T疗法为例,目前就有诺华、Juno、Kite、辉瑞、默克等众多生物医药巨头都已经积极参与其中,希望能够在未来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
而PD-1/PD-L1药物为代表的检验点药物成为了肿瘤免疫疗法领域中的另一扛鼎之作。默沙东公司的Keytruda和施贵宝公司的Opdivo拉开了肿瘤免疫疗法药物上市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些都无疑印证了邓小平的那句经典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此外,生物医药技术的提升并不是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能力提升的唯一动力。随着科技发展,生命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了多个高科技学科的交叉领域。其中IT行业的强势加入也让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有了质的飞越。
不熟悉生物医药产业的朋友或许有所疑问,似乎和药物研发八竿子打不着的IT业怎么会“躺枪”?事实上,随着生物医药研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一个药物研发项目都会产生海量的研究数据。仅凭传统的生物医药研究分析方法,人们很难应对如此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数据。而IT产业在近年来兴起的云数据、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简单来说,IT产业的介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分析获得的药物数据,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医药研发的成功率。目前,微软、谷歌以及苹果等如今IT产业的霸主纷纷跨界空降生物医药产业。
2015年,著名调查公司William Blair的工作人员对133名工作在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第一线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几乎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如何能够更充分分析、应用现有的研发数据是今后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水平的最大机会。由此可见,即使在未来数年内,计算机技术都将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大助力。
投资者热情难挡 生物医药研发不差钱
药物开发一向被认为是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一直以来,无论是小型生物医药公司还是像辉瑞、罗氏等生物医药巨无霸在药物研发中都遭受了不少挫折。
2014年,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无疑在这一问题上又引起了新的争论。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在调查了10家著名医药企业的106个随机的药物研究项目后得出结论,如今生物医药公司开发一种新药物的成本已经达到了29亿美元之多。而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上一次类似研究的结果是10亿美金,增长了近300%。(相关阅读:危言耸听还是不差钱?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宣称药物平均开发成本达到29亿美元! )尽管该机构的研究结果遭到了一些生物医药产业人士的质疑,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一种新药的研究需要的资金数以亿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