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如何堵住新农合医疗资金监管漏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25  浏览次数:89
  医药网8月24日讯 近日,贵州多地公布了对新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情况专项监察结果,发现各级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均存在套取、骗取新农合资金行为,塌方式集体沦陷现象突出。     根据媒体报道,针对新农合资金的刑事犯罪案件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主要集中在职务犯罪和诈骗犯罪。本是农民的“救命钱”,却变成了部分医疗机构和个人的“摇钱树”,究竟是谁动了新农合这块“奶酪”?惠农政策为何成为“唐僧肉”?我们该如何补上监管和制度漏洞?     谁动了新农合这块“奶酪”     根据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印发的通知,2015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门诊和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50%、75%。随着这块“奶酪”越变越大,各类骗保行为层出不穷。在贵州省六盘水市135家被抽查医疗机构中,发现涉嫌套取新农合资金及资金管理不规范的有107家,问题查出率76.3%;安顺市抽查医疗机构41家,均存在不同程度套取新农合资金行为,问题查出率竟高达100%。     这个数据与检察机关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福建省诏安县检察院2013年曾经调查了11家乡镇一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发现均不同程度存在套取侵占新农合补偿金的情况,涉案人员涉及各个岗位环节,包括医疗机构的领导、医务人员、行政人员,表现为领导授权指挥、医务人员具体操作、行政人员审核把关的方式分工协作。此外,还出现定点医疗机构与非定点机构相互勾结,共同套取新农合补偿金的现象。     与普通患者通过作假骗取新农合资金的犯罪行为不同,由于疾病诊疗的专业性,医院一旦参与到骗保的行列中,一切似乎变得“简单”起来。在贵州的专项监察中发现,医疗机构竟然诱骗农民“合谋”,多家医院打着免费接送、检查、吃饭“三免”旗号组织农民进行检查,之后多数被诊断为有病而住院,群众因“三免”得隐性实惠,医院套取资金得现实实惠。还有医院把医保外收费转为医保内收费进行报销。     诏安县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吴海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违法违规套现形式多样,主要表现为三种:一是小病大治,增开药品和不必要的医疗检查项目;二是“挂床”套现,将门诊按住院治,违规收取床位费、诊查费和护理费;三是将非补助项目改为补助项目,篡改病例、虚列医疗项目和药品,用高价项目代替低价项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新农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