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8月6日讯 医院制剂走到十字路口,建立基于医院制剂的质量评价体系是行业共同期盼。
8月1日起,江苏省所有医院制剂不再由政府定价,改为医院自主定价。据悉,受医院制剂成本攀升、可替代品增多等因素影响,现已造成其老品种骤减、特色缺失、新品种研制停滞的现实窘况,不少医疗机构陆续停止了部分医院制剂的生产,而意在盘活医院制剂资源的定价改革,给市场带来了新的遐想。
这只是一个缩影。全国范围内医院制剂的种类和规模有萎缩的趋势。“医院制剂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且具有很好的疗效,其退出临床使用与成本上升有很大关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胡延滨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成本的核算机制和定价的联动机制,充分考虑各种成本上涨因素,调升制剂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他认为,除此之外,须系统性地提出扶持措施。如医院制剂能否逐渐扩大使用范围,在上下级医院或协作医院使用等困扰亟待解决。
夹缝里的一缕阳光
近年,不少中药材价格持续走高,医院制剂成本攀升。“我们医院有不少秘方效果明显,深受患者欢迎,但都在亏本生产。”胡延滨表示,这些制剂价格很便宜,成本与价格倒挂令停产的品种越来越多,这是中医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的困境。
北京市的医疗机构感同身受。肺瘤平膏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明星制剂,但一瓶药的实际成本比售价高出几十元。因国家规定医院制剂只允许5%的加价率,而制剂所需的原辅料及人工成本不断增长,为此,吉林省也取消了医院制剂的政府定价,把定价权交给市场。
此外,医院制剂的审批过程几乎与新药制剂相同。“中药按传统方法炮制的丸、散、膏、丹均为制剂,审批过程复杂。且在当前条件下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不能形成规模,所以只能在院内使用。”一位许姓药学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现在的医院制剂有些做走了样。
上述专家解释,“医院制剂多是汤剂、丸剂,但临床上使用的还有单方制剂,这与中医理论不相符。另外,汤药若是开了七天的药,会在熬好后把药全部交给患者。”
国家对制剂生产各环节要求逐步提高,医院制剂也很难挤入医保。
胡延滨指出,“医院制剂要发展,定价很重要。没有利润空间,很多医院制剂就成了负资产。其次是使用范围。医院制剂是被临床反复验证的良方,不能用西药的转化思路来设定中药验方的标准,这种思路不适应传统中药制剂的成果转化。再者,好方子没有建立有效的转化机制,把院内制剂变为市场上销售的成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好在多地对医院制剂情有独钟。成都市此前宣布,全市医疗机构自己生产的176种院内中药制剂可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甘肃省也公布了第一批93种医院制剂可在全省通行。
系统性补短板
发展医院制剂是临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对医院医疗服务和我国制药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更何况,目前临床上不少大品种都是通过医院制剂的路径才慢慢做大,成为了畅销的中成药产品。
医院制剂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胡延滨提醒,“现在出现的困扰,深层次的原因是外界仍戴‘有色眼镜’看中医药发展问题,这样造成的严重结果是不少民间秘方、验方慢慢在失传,这对中医药来说就像釜底抽薪式的灾难。反观日、韩等国,纷纷加强对中国传统民间验方的收集。在日本,这样的验方不需做临床就能直接开发出来上市销售,通过改变剂型等方式申请专利保护,这是亟待深思的现实。”
他认为,中医院即便有些制剂亏本也要做,中医院需要这些疗效好的制剂服务患者。而现实是医疗机构花大量的钱建造标准化制剂室,生产的药品却很少,厂房设备又经常闲置。其次是对工艺和中药新药研发的投入,这些需要系统性地形成组合拳。包括将工艺成熟、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中药制剂列入医保目录,以扩大临床用量、应用范围及生产规模。
采访中,建立基于医院制剂的质量评价体系是行业共同期盼。“不能过分追求药品成分的比例,用简单数字比例来评价医院制剂。我认为,管理医院制剂应分类。内服的,成分中有毒性药物的从严管理,传统的方药实行备案管理,传统外用制剂及临时调配药剂,则可赋予医疗机构一定自主性。”有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