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遇上实业,两者产生的化学反应常令人目眩。快速发展的医药行业引来各路资本关注,行业内部的并购也促进了洗牌,并催生出新的行业龙头。
然而,轰轰烈烈的并购热潮背后,也凸显了医药行业的尴尬。价廉物美的标的已然成为稀缺资源,而在已经完成的并购当中,并非所有的结果都令双方满意。
行业集中度低急需洗牌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从6750亿元增长到12413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5%。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40号文中明确提到,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将成为总规模达8万亿元以上的支柱产业。
万亿的市场规模、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率吸引了不少资本。他们或直接收购医药企业股权切入医药行业,或与医药企业设立基金参与行业并购。“医药行业集中度低,产业比较分散,这是一个共识,行业集中度大概在15%左右。”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胡雪峰表示。较低的行业集中度是现阶段医药行业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这也为医药行业的大规模并购提供了可能性。
对于医药企业自身而言,外延式并购是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兴业证券就在研报中提到,在内生增长逐步放缓的情况下,医药上市公司为了延长公司的成长周期,并购自然成为延续业绩高增长最可行方式。从经营层面来看,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具有一定业绩体量的企业扩充产品线、获得优质渠道、扩大自身经营规模,提高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外延式扩张跨入新的领域,改变业务结构,加速业务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前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提到,境外并购和合资合作规模在加大。虽然和世界跨国药企相比,我国企业的并购水平还比较低,但一些重要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正在积极寻找机会走向海外。这是中国制药企业向世界水平迈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标的稀缺并购难度加大
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目前集中度不足三成,且不少医药企业将投资并购视为扩张的重要手段。不过,从过往并购案例看,在并购之后真正取得丰厚收益的案例并不多,相反那些吞下失败“苦果”的公司并不在少数。
2008年日本著名药企第一三共株式会社耗资46亿美元,收购了印度仿制药商兰伯西,创下印度当时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纪录。不过,第一三共的运气却不太好,在收购完成不久后,兰伯西位于印度的几家工厂接连出现品质管理问题。
根据当时媒体报道,美国FDA将兰伯西生产的药品列入禁运品种,其股价因此一落千丈。根据相关机构的评估,第一三共在收购兰伯西半年后,其损失达到了220亿元人民币,此外,兰伯西还向美国政府支付了约30亿元人民币的和解费。最终,第一三共对兰伯西的收购以失败结束,公司将所持的兰伯西股权转让给另一家印度制药公司。
而这绝非个案,胡雪峰提到,“麦肯锡对英美两国并购的研究发现,只有23%的并购企业获得了收益,77%的并购以失败告终。”这超过七成的失败案案例,甚至还不包括那些在收购之前就宣告夭折的案例。
此外,质优价廉标的日益稀缺,也为目前医药行业的并购增加了难度。中钰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投资部副总裁郭庆表示,“目前我国有4000多家医疗企业,抛去10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已经被并购的接近500家企业,其余企业利润超过3000万元的不足200家,1000~3000万不足800家。”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在行业内兼并重组过程中,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呈现双向选择的模式。市场上价格合理的优质标的已经成为稀缺资源,拥有优秀品种的企业要么不愿被上市公司收购或谋求自行上市,要么由于开价较高,一般企业不能承受。
医疗器械、移动医疗成风口
在过去5年时间里,医疗健康领域对医疗器械的投融资比例不断提升。医疗器械,成为了医疗行业内当之无愧的并购风口。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首席咨询师黄东临表示,医药行业投融资的热点集中在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口替代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中的趋势,一部分具有高性价比的国产产品有望获得更强劲的增长。
有数据显示,外延并购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如乐普医疗、凯利泰、新华医疗等通过并购均取得较快的业绩增速。医疗器械板块大部分公司利润体量都不大,而且均有一定的外延并购预期,随着并购推进,子板块业绩增速依然有望维持在较快水平。
在资本市场上,移动医疗同样是并购大热门。多家上市公司在最近一年里收购、加码、增资移动医疗。比如三星电气定增50亿元加码移动医疗,朗玛信息收购39健康网,凯乐科技收购长信畅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