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药品大招标将临:新规则新打法 药企两条腿走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21  浏览次数:90
  医药网7月20日讯 药品招标新政历经多个版本终将登场。分类采购、阳光采购、带量采购以及取消药品加成等设计挑动着医院、药企各方神经。对于在红海中贴身肉搏的药企而言,竞争日益残酷,大环境的改变更将其推向转型的风口浪尖。而行走于药品营销最前沿的医药代表们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是就此退出舞台还是扮演新的角色?变革之风已经迎面吹来,这必将给业界带来深远影响,或有企业机遇降临、顺势崛起;或有企业光环突隐,坠入深渊。     2015年被外界看作“药招大年”。千呼万唤,国家卫计委于今年6月下发了《关于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70号文),而70号文提到的统一开标时间——11月中下旬很快就要到来,药品招标所涉及的各方压力陡增。     多位从业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商业模式在逐渐被实践,但困惑依然存在。眼下,内外资药企都努力“两条腿走路”,外资在注重品牌建设的同时,试图渠道下沉进军县级医院;内资药企在继续做临床推广、赞助学术会议的同时,大量投入研发新产品。     老旧的模式能不能继续下去?医药代表这个群体将继续扮演什么角色?红海中的企业如何差异化竞争?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国内外药企从业人员脑海中。     药代的困惑     对于一线资深医药代表黄壕(化名)来说,这两年工作的方式变化很大。GSK商业贿赂事件发生后,他所在的另一家著名外资药企,对一线销售人员的工作内容和销售目标做出了较大调整。“从收入来讲,平均减少了三分之一。”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中国六大终端用药市场分析蓝皮书(2013~2014)》显示,2013年我国药品消费市场的规模首次突破万亿,2014年达13300多亿元。一个事实是,尽管市场巨大渠道众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医院销售。     辉瑞肿瘤大中华区总裁单国洪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医院数量超过2.4万家,药品零售终端超过40万家,尽管规模很大,但零售终端销售的药品占比其实很小。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个以处方药为主的广阔市场有一个基本特征——医生依然是最重要的处方决策者。因此,对药企而言,医生是最稳固的“关系维护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外资企业在营销上几乎就人海战术一个战略。而现在,这些招数并不那么奏效了。今年6月,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在此情况下,统一招标、医药价放开、药品实行零差率……多重变化牵动着内外资药企的神经。“竞争是非常痛苦的,特别是第一线的营销人员。”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包幼甫直言。“药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回报渐渐下降,以前那种‘带金销售’的好日子就将到头了。”黄壕说,“可以这样理解,纯粹靠这种方式的医药代表大限已至。”     同样感到压力倍增的,还有大量国内制药企业。以上海复兴医药为例,这家公司超过70%的业务来自于处方药销售,且并非自己研发,因而这几年市场竞争对这家企业而言更显激烈。“我一直在做医药营销,说真的,我可能越做越困惑。”上海复兴医药市场营销部副总经理孙宝侠在医药行业从业已经20多年。“困惑越多,焦虑就越多。”她坦言,压力不光来自新政策的出台,还有不可预判的未来。     两条腿走路     GSK事件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变化对中国医药(17.70, 0.00, 0.00%)推广的影响十分深远,但这远不会动摇内、外资药企进军这个庞大市场的决心。     2015年7月,最新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发布。榜单里,已有15家外企进入。“但这仅仅覆盖了中国医院渠道的25%。”单国洪说。此外,中国处方药市场基本被普药和仿制药占领,对专注于创新药的公司而言,中国市场潜力巨大,这也给外资药企带来想象空间。     摆在外资企业面前的,是中国市场的诱惑与不确定性。要如何在这样充满前景,但又不太明晰的环境中前进?外资企业已开始思考。      “以普药为主的外资公司,以往的策略是差异化。外企还是会在品牌建设上重点下功夫,另一个策略就是渠道下沉,去开发县级医院的市场。”单国洪说,在过去城市医院的基础上,县级医院将是跨国企业最有可能进入的市场。     据单国洪透露,很多外企都在尝试下沉,有的专门成立了基层队伍,有的选择合作,但都处于探索中,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     同样两条腿走路的,还有国内药企。实际上,内资药企的医药推广不外乎是营销力和产品力。如果产品很有优势,并不需要太多推广方法。但现实情况是,对于大多内资企业来讲,产品都已严重同质化。      “同质化就必须打造营销力。”孙宝侠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的营销方法不论是学术推广还是客群维护,在我看来,就是十八般武艺都搬出来,但营销也需要差异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医药代表”这个工作实际上扮演的是“医学信息沟通专员”角色,在临床医生没有办法及时接受新药信息的情况下,做好临床服务。“20年前做医药代表的时候,我可以在医院的大礼堂给医生讲上两个小时的课,因为他们确实不知道。但现在没有这个可能性。”单国洪说。一线销售黄壕感受更是深刻,“相似的内容反反复复地传授,医生并不太愿意来(学术会议)。”     因此,国内药企另一个突围的办法是加大研发力度。“几亿元往下烧,希望投资能让我们的产品做到差异化竞争。”孙宝侠说。不少药企也深谙“me too(我也有),me better(我的更好)”的道理,并且在想法改进。但研发周期长、风险以及不确定性,都是切切实实摆在面前的问题。“我们最快能面市的药,也要到2018年,在此之前只能边沿用原来的模式边加大研发力度。”孙宝侠说,“原有模式是必须坚持的,一旦你不做,很快就会被替代。”      “精细化运作”     如今,新药“十三五”规划编制已经启动,并计划未来5年研发30个新药。不过,新产品面市的周期却很漫长,需要经历从报批到招标等诸多环节。“吸收能力很差。”包幼甫解释道,“所谓的吸收能力就是报批、招标等过程,使得药在专利期内没有办法广泛使用。”“生意模式都要改变。”对于研发新品的优秀企业,单国洪的建议是,“要改变既往推广的营销策略,要做精准医疗。”未来,医药代表会分化、整体规模会下降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业内共识,“但是不会消失。”多位从业者判断,“真正的医药专员可能会不断增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药品招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