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药品审评积压问题,业内从管理层到产业界,无不忧怨哀愤,苦苦期盼拨云见日。此前,主流观点一般认为是审评人员不足,经费不足,导致积压。CDE需要增加多少人员才能实现进出平衡,进而消化积压。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人员的培训上岗需要较漫长的周期,至少1年时间,不能一蹴而就。仅此方式运转下去,三年解决积压必然是空话。
提问题too easy,骂人also easy,解决需智慧。如何从现实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机制,来撬动仿制药审评,尚无人提出。那么,今天,我们就试图来做第一只螃蟹。拍砖肯定免不了,但我更希望站在解决问题的视角,而不是简单的一棍打死或张口骂街。不服最好,你来抛出更好方案!
若要提出对策,显然需要摸清家底。没有认真做过功课,就没有发言权。
摸家底
统计池:截至2015年6月6日,已经进入CDE的ANDA序列的所有受理号。
1、按申报年代统计
近几年仿制药申报数量激增,CDE必然不堪重负。最悲催的受理号,四川高盛亚药业有限公司的注射用盐酸利托君,2006年申报,排在9149多名(暂停状态),已经白发了一代人。如果三年积压不解决,只能再交接下一代了。唉,研发不易啊。
2、按剂型分类统计
考虑到外用制剂、注射剂等剂型均不需要做临床试验,故有必要将受理号按照剂型进行区分统计。
3、按申请阶段统计
上一条已提到,外用制剂和注射剂等剂型不需要做临床试验,那么我们将这些受理号的申报阶段均标注为申请生产。此外,仿制药还存在一报两批问题,区分申请临床还是申请生产可不是简单的事哦。显然,医药魔方的药品注册进度数据库已经全面做好分类及标注。
有人说,受理号第三位数字为9的即是申报生产,其他都是申报临床。这种简单粗暴的招数在复杂、非标准化的数据面前toonaive。只有对同一个品种(可能是不同申报主体)的不同阶段受理号进行关联匹配,才能全面地得到准确数据。
看到这里,你已经懂了。大量的受理号,尤其是近几年申报的品种,都是在排队等待批准生物等效性试验(BE)。如果我们能够实行BE备案制,那么,立即可解放CDE的70%人力。同时,如果把解放的70%人力简单粗暴地投入到剩余的30%生产审评上,批产速度也将提升210%。
4、按企业统计
统计标准:
A、只统计化药制剂,不含其他
B、此处更多地按照品种数量来统计,而不是受理号数量。多规格均计数为1。
C、由于年代跨越,企业更名问题严重,我们进行了最新企业名称的统一。
D、按照同一厂家申报品种数量进行了倒序排列。
结果如下,供大家参考:
A、申请仿制药的企业数量共计1249家,每年约有400~600家企业申请仿制药。
B、前45家企业(占3.5%)申请了约25%的仿制药品种,平均每家企业申报31个品种。
C、前158家企业(占12%)申请了约50%的仿制药品种,平均每家申报17个品种。
D、866家企业申请仿制药品种数量≤3个。
E、530家企业仅申请了1个仿制药品种。
以齐鲁为例,申请了131个仿制药受理号,若每个按20万收费计算,2620万的注册费用,还是影响深远的。从上面的信息也可直观看出,仿制药申请的企业集中度非常之高,逐渐成为大企业的游戏。反过来讲,仿制药的排队拥挤主要由大企业所贡献,CDE廉价服务了这些企业好多年!那么,提高仿制药注册费用,显然是正确的。
那么,注册费用提价也是解决审评积压的手段之一。目前还无法判断长期效果,短期来看,有点正常反应。见图,5月28日提价,那么在28号和29号均出现了申请高峰,29号达到3064个受理号。
5、按品种统计
我们按照品种名称(含剂型)对受理号进行了统计,考虑到仿制药申请的名称比较规范,未进行名称修正。统计结果令人大为惊讶。
品种集中度比企业集中度还要惊人,21个品种就占据了51.43%的ANDA序列!夸张地讲,如果把这21个品种全部杀掉,ANDA序列审评速度提升一倍!
看到这里,我们深深地为CDE审评人员感到悲哀,51%的审评精力被21个重复申报品种所霸占,青春呐。如果甩掉这些包袱,可以提速100%。
那么,从去年开始,重复申报品种被公开,以警示企业,看得出是如此之重要!除此之外,这些重复申报的品种恰恰适合外包给地方省局来完成审评!每一个品种统一外包给一家省局,以保障审评尺度的一致性。
建议汇总
A、扩编扩费——实施中
B、仿制药BE试验备案制——预计提速210%,待实施
C、提高注册收费标准——实施中
D、公布重复申报品种——实施中
E、将重复申报品种外包省局——预计提速100%,待实施
F、若不实施上述政策,则2016年再一次实施集中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