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环球医药 » 正文

经济低迷阴影笼罩扑热息痛出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30  浏览次数:112
  医药网6月6日讯 扑热息痛是全球最主要的常用解热镇痛药物,由于长期服用不会引起胃粘膜损伤等副作用,因此,其一直牢牢占据着抗感冒药物市场的首要位置。各国医药界均将扑热息痛作为首选解热镇痛药物或抗感冒的原料药使用。近年来,我国扑热息痛的生产和消费发展很快,已成为主要生产国及出口国。我国每年扑热息痛原料药产量为8万~10万吨,80%用于出口。原料药、直压颗粒、成品制剂分别都有出口。2014年扑热息痛原料药出口约5.2万吨,半成品原料药出口约1.1万吨,成品制剂出口约0.9万吨,全年出口扑热息痛产品约7.2万吨。     2015年一季度,我国扑热息痛出口数量同比下降20.74%;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0.59%,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扑热息痛的出口前景令人担忧。     成本增加均价微升     2015年第一季度,扑热息痛出口平均单价同比微增0.20%,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受困于成本要素增加、经济不景气后市效应发酵、汇率波动及国内产能过剩等利空因素影响,扑热息痛出口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     尤其是主要市场出口萎缩,一季度行情难现亮点。       2015年第一季度,扑热息痛对主要地区出口除拉丁美洲实现7.38%的增幅外,对其它地区出口增幅均呈下跌趋势,其中:对亚洲出口同比下降27.88%,对非洲出口同比下降20.40%,欧盟出口同比下降13.19%,对北美洲出口同比下降22.43%。总体上看,2015年开年,扑热息痛出口行情低迷。       从海关数据中可见,2015年第一季度,扑热息痛出口经营企业共计116家,其中,国有企业35家,出口金额占比22.27%,民营企业77家,出口金额占比59.12%,三资企业5家,出口金额占比18.62%,国有、民企出口金额占比共计81.39%,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     扩产乱象行业受阻     从整个扑热息痛产业来看,厂家盲目扩产,导致市场乱象丛生。     扑热息痛作为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临床必需药物,其刚性需求十分坚挺。由于扑热息痛的生产工艺简单、投资不多,因此,不断有国内企业上马并扩产扑热息痛,扩大的产能无法在国内市场消耗,只有倾泻入国际市场,导致企业间竞相压价,形成价格大战,低价竞销已成我国扑热息痛行业一道难以愈合的疮疤,最终受损害的还是我国的扑热息痛生产企业。     其二是行业大而不强,难成竞争合力。     我国是扑热息痛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扑热息痛的出口绝对值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然而,绝对的市场份额并不等于绝对的市场话语权,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出口价格的长期徘徊甚至持续走低,究其原因,与我国扑热息痛出口行业现状密切相关。     我国扑热息痛产业技术含量低,结构亟待调整,各企业在提高新技术水平,研发新产品无果的情况下,只有盲目扩产,低价竞销,把应得的利润拱手让给国外客商。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无疑使我国本已陷入低迷的扑热息痛行业雪上加霜,经营环境更加恶劣,价格厮杀循环往复,市场趋紧、货源紧俏、价格上扬——扩大产能、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行业怪圈重复上演。     企业在这样的恶性竞争中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长此以往,我国扑热息痛行业的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产业大国的地位终将不保。
 
关键词: 扑热息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