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环球医药 » 正文

全球金融资本和中国医药产业资本恋情又有新动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18  浏览次数:265
     日前,凯雷投资集团旗下的人民币基金正式在中国发改委完成备案,成为首个在中国备案的境外股权投资基金。此举被称为国际资本大鳄进军国内股权投资基金市场的序幕,而凯雷投资明确对医药产业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太平洋彼岸的纽约,同期举行的中国医药城(美国)生物医药高层峰会传出消息,由高盛、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TPG等6家世界知名投行与基金机构发起的与泰州中国医药城共同成立的合作联盟正式揭牌。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些新动向标志着世界金融巨头与中国医药产业更加紧密地建立起了战略合作关系。

    挡不住的诱惑
 
    谈起中国机会,这些天很多投资者都比较困惑。自从前段时间有媒体大肆渲染美国证券市场“猎杀”中国概念股后,市场上下忐忑不安。在部分国际资本“做空中国”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巨头更深层次地与中国医药产业资本牵手,唱响了不一样的声音。

    “的确,中国医药市场的诱惑,很多机构都没理由拒绝。我们是近几年开始把目光重点放在医药行业投资领域的,在和韩国的一些国际性金融投资机构交流过程中,他们希望能介入中国医药市场的热情,让我感受到这中间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现在手上有几个韩国的金融投资项目,就是专门来寻找与中国医药企业合作的。”长着一张中国脸却只能说少量硬邦邦中文的韩籍人士辛官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他的看法。

    辛官是益财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告诉记者,据其了解的一些国际投行,其实并未因为评级公司针对中资企业的报告而失去自己独立的判断力,看好医药产业资本的合作就是最有利的佐证。

    近期,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似乎又激起了产业资本逢低进场的欲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于成长性个股价值及当前估值水平认知的契合,预示着双方合作将进入佳期。

    事实上,境外金融资本对于中国医药产业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高盛集团就先后投资了深圳的迈瑞医疗和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此后又担任迈瑞、先声药业在纽交所上市的主承销商。随后国际机构涉入者纷纷,只不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金融资本持有者产生恐慌,而在此背景下,产业资本反向大举介入金融资本市场。

    “无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怎么此消彼长,连接两者的要素没有变,那就是中国医药市场日渐增长的现实。尽管市场还将维持振荡,但牵手共赢还在继续。从二级市场来看,目前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股价不到2011年预测市盈率的25倍,PE已接近医药行业估值的历史底部,估值压力逐渐释放,因而也给国际金融资本带来投资机会。”复星医药投资公司总经理邢世平如是说。

    如今,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合作加强。作为财务投资者的高盛这样认为:“中国新医改政策的坚定推进并走向纵深,公立医院改革加码等组合拳将进一步增容药品市场的规模,投资人看好后市。”

     记者也了解到,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中国药品市场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10年的12.7%。

    2011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预计不低于1.52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长不低于23%。

    “这么巨大的蛋糕,对追逐投资回报率的金融资本来说,无论如何,这都是吸引他们的一块磁石。”辛官认为。

    热恋的逻辑

    记者梳理最近几年国际金融资本入华路线图时发现,这些金融资本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中国式投资思维和逻辑。

    美国TPG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查看投资报表,不难看出TPG对中国市场的关注,除去年在上海浦东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设置人民币基金外,对医药方面的投资力度也在加大。

    “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地域上的进军,更应是TPG对中国医药市场的思维转变。这个被称为野蛮投资的TPG来到中国后,慢慢感受到,适应中国医药市场是他们要做的第一要务,从泰凌医药、尚华医药的接触到投资,他们慢慢形成了去并购、亲成长、做增长型公司小股东的中国方法论。”业内如是分析。

    更值得关注的是,凯雷投资已经或正在与国内医药行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频繁接触,意图寻找该行业的投资机会。记者曾与该公司副总裁方敏多次谈及凯雷对中国医药行业的投资态度。前不久,凯雷聘请了惠氏制药的前任全球CEO担任凯雷高级顾问专门指导医药行业投资。

    “凯雷非常有意投资中国医药行业细分领域的现有或潜在领导者,尤其是创新性药品、医疗设备和耗材、医疗服务,都是凯雷有兴趣的投资领域。”方敏说。

    记者还发现,同是国际金融巨头的摩根大通却有着别样风情。2010年1月,广州康采恩医药与摩根大通签订股权从属协议,以定向增发的形式向摩根大通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OEP出售400万股普通股,总认购价为6960万美元。

    “摩根大通为境外资本释放进军中国庞大医改市场的信号。像康采恩这样一年销售目标不过几个亿的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外资青睐,是因为其产品和市场盈利空间的成长性。”分析人士说。

    不仅如此,在医药研发、中成药、生物科技等领域已经落子的高盛、红杉资本,更成为中国医药行业中的一群魅影。抱着相同的逻辑,诸多散户投资者更是纷纷杀入。正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先生所言,目前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驱使热钱和灰色资金登场,政府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银行面临过度贷款的压力,实体经济开始向虚拟经济转变。

    “可以说,中国医药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恰恰符合了投资领域逐利的法则,敏锐的资本活跃地在中国药市等待、寻找时机。”邢世平如是表示。(医药经济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