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5日,备受市场瞩目的药品价格改革意见正式出台。为何要终结这一制度?其对于市场又有什么影响?能否顺利推动医改走向市场化之路?
5月5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社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从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这个施行近20年的药品政府定价制度正式终结,对医药市场价格影响会掀起多大的波澜呢?
面对公众对于"药价是否会因取消政府定价而大幅上涨"的忧虑,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绝大部分药品市场交易价格不会上涨。"究其原因,如下:
药品价格的形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发改委系统主导的直接价格管制,即发改委制定医保目录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被业界称为"天花板价"。二是卫生计生委系统主导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 医院按照规定,在中标价的基础上加成出售,最后形成药品零售价格。一般情况下,药品的集中采购中标价格都远远低于发改委的"天花板价"。因此,发改委的价格管制实际上已经逐渐被架空。换言之,发改委的价格管制在实践中其实早已名存实亡。药企如今更看重的是集中采购的中标价。因此在政府取消最高零售价之后,药价的大幅上涨几乎没有可能。
虽然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对药价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取消政府定价是药品价格改革的第一步。
其实,发挥市场调节在医改中的作用已不是第一次提出,比如原来的药品招标采购等政策,但在具体实践中与政策初衷还是有较大差距,对于药价更具决定性影响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改革尚无实质进展,所以,我认为,减少一道管制闸门,并不意味着全面市场化。就此而言,此次国家发改委实施的药品价格改革,并不会引起药品价格明显的上涨或下降。此次政策调整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药品价格合理化。但由于这是药品价格改革的第一步,依然具备重大意义。如果没有这第一步,后续改革又从何说起?迈开了第一步,要通向形成有效的药品价格竞争机制、药品价格全面市场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单纯指望通过药价改革来控制医疗费用已经越来越难。在业内专家看来,控费有赖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服务定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配套政策改革协同推进。因此,医改走向正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