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是国际助产士日。当天,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主办的2015中国助产专业建设及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与会者表示,助产士在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身发展却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人员缺乏、没有独立的职称系列、助产教育体系不完善等。专家呼吁大力支持发展助产专业,改变助产士队伍“人少能力弱”的困境。
在我国,助产士主要负责正常产妇接产,协助产科医师处理难产,并负责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和妇婴卫生的宣教及技术指导。在近年开展的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产,降低了剖宫产率。
然而,目前我国每千人口的助产士人数仅为0.03,明显低于芬兰、英国等发达国家,仅是柬埔寨的1/8,助产士数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分娩量逐年增加,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庞汝彦说。
庞汝彦介绍,我国助产士队伍的学历较低,86.4%为大专及以下。在我国,助产学从属于护理专业,既不是独立学科,也没有专业体系。学校教育没有统一教材,上岗后没有专业的岗位培训;相当部分助产士是从护士改行,在继续教育中也没有专业深造的可能。
“培训不足造成了助产技能不强。2011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对部分医疗机构助产士6项助产技术进行现场观察时发现,一些助产士在观察宫缩、胎心监护、估计母体失血量方面能力欠缺。而这些技能是助产士必须掌握的。”庞汝彦说。
由于助产士没有独立的晋升体系,还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熊永芳告诉记者,她培养的一位工作能力很强的助产士后来改行了,原因是这份工作不仅辛苦、风险高,还看不到职业发展远景。庞汝彦呼吁,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完善助产士准入和晋升机制,建立助产士的职称体系,为稳定助产士队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记者了解到,在各方努力下,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教育部协作,已在天津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启动了助产专业本科招生试点,并委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对8所教学医院进行了评估认定。目前,这些高校已经开始招生。(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