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如期召开,各地卫生计生系统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总结2014、展望2015。此次会议召开前,本报记者兵分多路,采访撰写了本组专稿,为卫生事业一年来的发展留下墨迹。
2014年,分级诊疗是最受关注的医改热词。勇于先行先试的省(区、市)实施方案虽各有侧重,但目标都是指向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让城市大医院尽快摆脱“战时状态”,以期有效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发挥医保杠杆作用
转变患者就医观念
拥有70万平方公里土地、仅有500多万人口的青海省,凭借“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成为第一个全面推行分级诊疗的省份。该省在制定相关制度时最核心的就是发挥医保的经济杠杆作用:城乡居民参保患者需住院,首诊应选择在一级定点医疗机构;如病情需要转院,先转到二级定点医疗机构诊治;若病情需要继续上转,再转到三级定点医疗机构诊治。不经转诊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不予报销。
青海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张进京介绍,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同时,青海省还制定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出入院诊断符合率不低于95%,一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不低于90%等9项控费措施。与制度实施前相比,该省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医保基金支出实现了“两升两降”,即三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分别下降了3.5%和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上升了10%和6.5%。群众就医习惯逐渐发生转变,基层服务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分级诊疗的就医新秩序正在形成。
2014年10月,四川省开始推行重在强化医保报销政策杠杆作用的分级诊疗制度。该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说,四川省分级诊疗制度的一大特色在于发挥大型公立医院在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中的关键作用,加强与基层联动的预约诊疗。三级医院要逐步减少普通门诊挂号,将更多的号源预留给转诊病人,到2015年年底,门诊转诊量力争达到50%左右,逐步实现大医院门诊只接诊基层转诊病人和急危重病人的目标。
甘肃省的分级诊疗实施方案首先明确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分工和门诊、住院病人合理分布目标: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好小伤小病的门诊治疗和应急处置等,承担50%左右的门诊就诊量;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开展5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一级、二级手术,承担40%左右的门诊和住院就诊量;县级医院要开展10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三级及以下手术,承担10%左右的门诊和50%左右的住院就诊量。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介绍,凡符合分级诊疗病种诊断的新农合患者,原则上只能在参合地相应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不得越级诊疗。执意要求转诊并经过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机构审批同意转诊的分级诊疗病种患者,新农合资金只按照该病种在转出医疗机构定额标准报销,并逐年降低比例。同时,医疗机构将签约服务范围内病种向外转诊的,新农合管理机构按一定额度扣减医疗机构垫付的新农合补偿资金。
推进优质资源下沉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在于尽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高老百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为此,山西省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把超过九成的卫生经费投向基层。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卫小春介绍,2014年,山西省累计筹集卫生经费28.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1%,远高于省本级公共支出0.5%的增长幅度,其中投向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占90.64%。该省还通过出台30条具体举措,以经费投入为导向,统筹推进服务、人才、培训、设备、信息等各类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下沉。
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山西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层人才培养、医联体建设、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以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在全省组建了20个医联体,覆盖二级医院96家,建设了7个省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启动了首批3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9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掌握了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为3190个村卫生室购置了简易中医设备,并在18个县开展了新农合按病种分级诊疗试点。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2014年致力于继续把“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推向深化。该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杨敬介绍,为推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全省共计47家县级医院与城市医院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医关系,建立了以理事会、监事会、医院管理层为主要管理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机制,出台专门考核办法规范下沉工作。为积极引导卫生人才下沉,严格落实城市医生到基层服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人员到基层实践服务等制度。浙江省还在24个合作办医的县(市、区)和温州市、绍兴市、义乌市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
杨敬说,为促进县域内分级诊疗的实现,浙江省在县域范围内建立起了技术设备共建共享、人员流动灵活顺畅、区域发展联动均衡的新机制,指导和督促17个县(市、区)深化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累计建立县域内临床检验、影像会诊、消毒供应、会计核算等资源共享中心69个,并完善了县域卫生人才招聘、编制管理、人员流动等政策。
刘维忠表示,为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甘肃省在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的同时,还配套推出了医师多点执业规定、多点执业医师考核暂行规定等举措:实施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医师、省市级医疗机构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师、县级医疗机构中级以上职称和5年以上住院医师等三类医师必须进行多点执业,其中省市级医院医师在县级医院注册执业,县级医院医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册执业,并将多点执业医师在受援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活动、技术推广等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审、岗位等级认定等工作挂钩,确保多点执业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组建医联体
落实区域卫生规划
对于优质医疗资源富集、外地患者集中的北京来说,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主要渠道是组建医联体。该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介绍,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组建了29个医联体,包括12家三级医院、49家二级医院和22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方来英说,考虑到三级医院整体搬迁成本高、配套设施需求大等因素,北京仅对极少数医院实施整体搬迁,主要采用三级医院举办分院,提升扩大分院服务能力和规模,压缩中心城区院区规模等步骤,确保优质医疗资源既能获得发展空间,又能满足区域优质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布局。目前,北京已在五环路周边地区初步规划了33家医院或院区构成的环五环医疗服务带。
为了推进医联体建设,方来英说,北京将严格控制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规模,调整政府办医疗机构布局,明确不同级别、层级医疗机构的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统一规划各区(县)范围内由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联合体,医疗联合体的辐射范围以附近居民为主,同时通过电子信息和远程会诊等手段实现跨区支援。
在辽宁省打出的构建分级诊疗组合拳中,落实区域卫生规划起到了引领作用。该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大南介绍,2014年出台的《辽宁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明确了该省及各地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划》既定位于对未来5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定位于资源配置规划,重点关注卫生资源总量、结构、布局和利用,促进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王大南说,在规划基础上,辽宁省进一步明确大型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严控大医院发展规模,省级医院床位只减不增。同时,继续推进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充分发挥核心医院管理、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坚持政府引导、问题导向、合作共赢、促进分级诊疗的基本原则,加强上下联动,提升基层医院水平。该省还进一步强化城乡对口支援工作,覆盖全部44所县级中心医院、32所县级中医院、6所偏远城区二级医院和37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重点提高当地外转病人较多的科室水平,解决基层医院管理薄弱问题,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