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环球医药 » 正文

中美史克“百多邦”再战 人福医药“匹得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26  浏览次数:556
    围绕着一种名为莫匹罗星软膏的局部外用抗生素,中美史克与人福医药两家制药公司即将迎来一场近身肉搏战。

    记者日前走访深圳市海王星辰、国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益峰大药房等连锁药店发现,缺货已久的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已宣布将强势回归,该药品系葛兰素史克与中新药业合资公司中美史克旗下重要品牌。然而,在各大药房等待百多邦重新上市的空窗期,药店柜台已被人福医药子公司人福成田药业的同类产品“匹得邦”牢牢占据。业内人士预计,两大品牌即将迎来激烈的药店柜台争夺战。

    莫匹罗星软膏系低价OTC(非处方药)用药,在治疗脓包病、创伤合并感染等病症的局部外用抗生素药品中,莫匹罗星软膏的疗效已得到患者公认,市场规模巨大。此前,中美史克的百多邦系莫匹罗星软膏领域重磅产品,与芬必得、康泰克、肠必清并称中美史克OTC四大支柱产品。该四大产品2009年共创造了19亿元的营收。

    资料显示,百多邦1993年在中国上市,随后风靡20年。其生产模式是从国外进口原料药,然后在中国进行封装销售,直到2012年,百多邦仍占据莫匹罗星软膏市场的霸主地位。去年9月11日,百多邦原材料进口注册证宣布到期,致使其产品生产出现问题。

    在此背景下,国内药企纷纷盯上了莫匹罗星软膏的市场真空,其中人福医药持股90%的子公司湖北人福成田药业去年2月22日获得国家食药总局莫匹罗星药品批准文号,成为国内独家莫匹罗星药品生产企业。

    一位医药行业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对于原材料进口注册证到期引致的市场真空等问题,实务操作中的惯用法则是,相关药企至少会在药品原材料进口注册证到期前半年启动再注册程序。而记者在国家食药总局的官网看到,百多邦直到去年8月30日才启动再注册工作。至于其中原因,中美史克及中新药业方面均未明确述及。

    在此期间,人福成田药业在完成前期并购重组及资源整合后,已将自己的产品悄然完成布局,通过央视广告投放、国际体育赛事赞助等方式全面蚕食百多邦原有的领地。

    人福成田药业董事长刘长国今年7月份透露,公司5月份通过新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后,产销提速,至7月下旬仅莫匹罗星软膏产品匹得邦一项的营收已突破1000万元。他预计,匹得邦的年销售额有望达到2亿元。据悉,匹得邦系人福成田药业与以色列TEVA公司的合作产品,填补了国内企业在莫匹罗星软膏方面的空白。

    “匹得邦作为国内独家莫匹罗星药品,质量控制方面丝毫不逊于原研药,甚至更胜一筹。”人福成田药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的愿景是打破中美史克百多邦的垄断局面,将匹得邦打造成为中国家庭常备皮肤用药。

    记者在海王星辰、国大药房等连锁药店发现,匹得邦目前已大量铺货,成为药店柜台的主力OTC品种之一。与此同时,经过约一年的再注册及相关工作后,百多邦也已宣布回归,试图重新夺回市场。至于百多邦能否击败匹得邦,再度垄断莫匹罗星软膏市场,目前尚难预料。对此,人福成田药业上述人士表示,公司已建立了完整的莫匹罗星软膏质控体系和销售渠道,有信心直面竞争对手的“报复式冲击”。(凤凰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