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中成药质量问题频被曝光 部分中药材价暴跌7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10  浏览次数:299
    截至10月28日,中药板块共36家公司披露三季报,其中29家公司营收实现正增长,3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营收增速在20%以上的有12家,占已公布季报公司的三分之一,显示了较高的业绩增长速度。

    不过这依然无法掩盖被新闻媒体屡屡曝光的中成药质量问题。此前相关媒体刊发的《93批中药材及饮片不合格》的报道恰恰就暴露了困扰中草药发展的痼疾。目前,食药监总局已组织相关部门对不合格产品采取控制措施,对相关单位依法查处。

    为了更好地规范中药材行业标准和质量标准,10月初,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在安徽省亳州市筹建国内首个国家级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公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安全难题掣肘海外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2013年中药产值超5000亿元,达到医药产业产值33%,由2000年的491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5056亿元,产值增长了10倍以上。到2015年,我国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590亿元人民币(6.1141,0.0021,0.03%),预期年均增长率为12%。

    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药产业前景光明,但处在中医药产业链基础的种植环节却是中医药产业成长中的烦恼。

    虽然我国现已有27项中医药国家标准和209项行业标准,如GAP、GEP、GMP、GSP等,但中药材中有农药残留,有害金属超标,变成“药中药”,导致中成药出口欧洲市场因达不到欧洲国家药物检测标准而屡屡受阻。

    此前有专家指出,因中西方用药理念不同,使具有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的中成药难以适应欧洲市场药物监测的准入门槛。欧洲市场也曾多次公布中成药有害成分超标的信息。

    而更严重的是,我国中药材种植滞后于农业种植20—30年,种植技术水平严重滞后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化程度,几乎是零起步。

    对此,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王仕琴博士对记者表示:“对使用农药我们是坚决禁止的。由于农药在过去库存基数很大,很多种植者在进行农业种植时仍会使用农药。我们在实际调查时,总能发现很多调配农药的瓶子,这也导致了目前中国农业种植的安全问题。”

    产能过剩导致市场暴跌

    中成药海外市场拓展受阻,而最近国内药材市场的不景气,也让众多企业以及种植者难以接受。

    今年国内中药材市场三七价格跌幅较大,产能严重过剩,从1月份的440元/公斤,跌至目前的130元/公斤,跌幅达70%以上。湖北省某药材种植商,亏损更达3000万元。

    中药材市场的走红使得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是下游市场需求没有扩大,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的产量和需求,估计三七价格3年至4年内难以回暖。”

    三七传统的产新期是在每年的10月份,而一些种植户在产新期前就选择出售三七,加大了三七的供应时长。这种行为其实更加剧了三七价格的下跌。这其中,最受伤的是三七种植户。

    专家分析指出,三七价格“火箭”般蹿升、受市场追捧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但仅仅两年的时间,已然跌下神坛。而黯淡的前景又使前期已经成倍扩大种植规模的三七市场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在此一轮中药材回跌周期中,除人参等极少数品种价格仍高居不下以外,“跌跌不休”业已成为中药材市场的一个常态,绝大多数药材依然看不到行情扭转的曙光。说到底是中药材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之下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该专家指出,三七当前的行情,一定程度上凸显人们对药材市场价值规律的无视和扶持措施的片面性。放大到整体低迷的中药材市场来看,是对市场行情的研究和预测不够,决策者和种植者在盲目中失去理性的必然结果。在中药材种植成本持续增加,以及需求总量仍有空间的当下,如何科学统筹中药材种植,保持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还需要在充分研究分析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前景和规模中做出切合实际的正确判断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中国企业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