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疗效不应被高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18  浏览次数:92

    近日,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接受采访时表示,靶向药物治疗无疑是值得期待的肿瘤治疗手段,但由于靶向药物研究刚刚起步,其价值和疗效不应被过高估计。如何开发基于分子分型的更具选择性的个体化靶向药物,如何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获得性耐药等问题,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丁健指出,肿瘤药物治疗经历了基于疾病表型的药物治疗、基于靶标的药物治疗、基于分子分型的个性化药物治疗3个时期。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20世纪60年代采用细胞毒药物治疗,有效率不足5%;2002年,科学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重要致病因子,相关靶向药物易瑞沙受到追捧,但其有效率仅为20%~30%;直至2005年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EGFR突变是敏感标志物,不吸烟的亚洲女性是易瑞沙的敏感优势人群,其有效率可达到70%~80%,平均可延长生命30个月。

    丁健说,上述数据一方面证实了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透露,即使依据预测敏感标志物选择的敏感人群,靶向药物的临床有效率依然有限。即便靶向药物研发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一领域仍有巨大的研发潜力。丁健表示,目前全球已发现针对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潜在干预靶点30余个,其中只有基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EGFR的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其余仍在研究过程中。

    丁健建议,未来在靶向药物研究中,抑制剂研发,基于疗效敏感监测、疗效响应监控的生物标志物研发,耐药剂研发应多头并进。在临床前研究中,应高度重视肿瘤的异质性,寻找指征敏感病人的分子标志物;在临床研究中,重点贯彻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在使用过程中,提倡全程研究、实时监控,克服耐药的研究策略。(健康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