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材质量的关注一直是社会热点,近几年来,媒体报道的中药材假造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苍术造假”、冬虫夏草中混入亚香棒虫草、山银花假冒金银花、西洋参中混入人参等,更不用谈,市场上的那些已经过人工提取有效成分后再出售的药材了,诸如此类鱼目混杂、让消费者防不胜防的中药材混伪品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药材发展的首要问题。
如何对复杂的中药材加以鉴定是让科研工作者、相关企业以及监管部门头痛不已的难题。2014年5月,在北京香山召开的以:“道地药材品质特征及其成因的系统研究”为主题的会议上,众多专家纷纷表示,中药材的鉴别长期以来均依靠分类学专家进行鉴定,而此类人才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他们提出,亟须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研究和保护,进而实现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中药材的DNA条形码应运而生,并且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DNA条形码是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工人标准的、相对较短的DNA片段来进行物种鉴别的分子诊断新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研究热点。DNA条形码的概念首次提出后便受到各国分类学家的普遍看好。然而要对所有物种进行快速识别,首先就要给自然界的所有物种建立DNA条形码数据库,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实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所炸过张亚平院士说:“传统的分类鉴定费时费力,又可能出现错误。如果每一个物种都携带有表明自己身份的‘条形码’,那么物种分类和鉴定工作将得到很大简化”。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在接受科技日报的专访时提到,在不法销售商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的情况下,中药材的四大传统鉴定方法(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都因其本身的局限性而无法完全保障中药材真伪鉴别的准确性。
自2006年来,陈士林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始致力于研究中药材条形码。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合作下,经过不懈的科学探索,据悉,已建立完善的中药材DNA条形码体系。70余篇相关文章已发表在Cladistics、PNAS、Plos、BMC、FEMS、BRV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出版的《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一书,已于201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最近,在涉及到在未来的条形码研究方向上,陈士林课题组提出二维DNA条形码技术。并指出将该技术运用于中药材流通管理领域中。据悉,该研究团队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数据库,其中包括2万余个物种,数据库的主要参照对象是《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植物和动物药材,并且创新性地将生物信息学技术应用到数据库的建设中。数据库的内容还包括了世界六大药典,即除了《中国药典》外的,包括绝大多数美国药典、日本药局方、欧盟药典、韩国药典和印度要点的草药在内的极大药典。该数据库的完成将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地为中国甚至全世界的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