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GSK冲击波会否成压倒单独定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21  浏览次数:91

  持续近11个月的英国最大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在华涉嫌贿赂风波,预计距离真正的尘埃落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从其已被公开的五条贿赂路径到转移定价,一条黑金曲线开始浮出水面;而闹得沸沸扬扬的“7倍价差”乌龙事件,却再度扯出已悬置几年的外资原研药的单独定价“福利”。

  GSK冲击波,会否成为压倒单独定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将错就错?

  由GSK引发的单独定价问题正在一条“将错就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4日,中国公安部网站公布葛兰素史克在华涉嫌贿赂案最新进展——这一最先曝光于11个月前、震惊全国的巨额涉嫌贿赂案,最终被公安部公开定性为“单位行贿”、“牟取非法所得数十亿元”,并依法移送检查机关审查起诉。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被警方确认的GSK非法行为中,以GSK明星肝炎治疗药物“贺普丁”国内售价是部分国外售价7倍的说法尤为引人注意。

  在当天的报道中曾提及,“以知名药品贺普丁为例,在中国的出厂价是142元,而在韩国只有18元,在加拿大不到26元,在英国不到30元,在德国、日本等国家,其出厂价也远远低于中国。也就是说,购买一盒贺普丁,中国的患者要比其他国家付出高得多的代价”,甚至“该公司在华销售的药品价格最高可达其他国家的7倍”。

  “7倍价差的说法并不成立,这是用国内一盒的价格和国外一片的价格作对比,如果按照中国100mg贺普丁(14粒)核准售价207元计算,每粒售价14元,远低于上述国家的价格。”有接近国家相关定价部门的权威人士透露。

  一系列公开资料也证实了上述说法。日本厚生省官网上公开的《使用药剂价格(药价基准)》显示,日本100mg贺普丁售价为639.8日元/粒,折合人民币约39元;在美国的一家药品比价网站,同样规格的一粒贺普丁价格为3.73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元;而在法国的维达药典刊载的最新报价上,贺普丁为90.02欧元(20粒/盒),折合人民币约38元/粒。

  尽管这一乌龙事件很快被多家媒体和网站指出,但事件当事方GSK和定价部门却均未对此事做出进一步澄清。而与此同时,由“7倍价差”论所引发的关于跨国药企原研药高定价问题被再度热议。

  “虽然这个计算方法是错了,但GSK违法的事实是确定的,行贿链条很清晰,转移定价和倒推定价的方式也确实在不同程度上推高了药价。”昨日,医药行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也许"将错就错",反而能顺利解决之前一直没有解决的原研药单独定价问题。”

  最后的福利?

  作为中国特有的概念,“原研药”是指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物,由于享受单独定价的特殊“福利”政策,原研药与同类国产仿制药的价差多则达到数十倍。

  “国际上是没有原研药这个概念,只有专利药和仿制药,专利药在保护期内享受高定价和市场地位,过了专利期保护失效就可以被仿制,只有在中国,这些跨国药企的药品在专利时效到期后还可以继续延续高定价优势,享受超国民待遇。”中国医药(600056,股吧)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取消外资原研药的高定价。

  业内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药价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外商制药企业药品价格的拉动——由企业参照进口药品自行定价的方式,采样国外药价本来就高,加上进口高关税,进口药价比国产药要贵很多,其中进口专利新药在保护期内价格更是高得离谱,而在专利期之后延续高定价的原研药,更是将这一畸形药价进一步延续。

  公开数据显示,施贵宝公司原产的治疗乙肝药物恩替卡韦,其0.5mg×7片(一周用量)的规格在我国的零售价为273元,而国内品牌仿制药同规格售价仅为176元。换言之,仅一周的用药费用,原研药就比国产仿制药多了97元。

  而另一来自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的公开数据则显示,该机构20家外资药企成员的70个不同剂型规格的化合物出现在我国的基本药物目录上,这70个化合物产品约占该机构原研药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业内,原研药是否该享受单独定价政策也已经成为一个争论十多年的话题,支持取消原研药单独定价的意见认为这有利于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更有利于国内仿制药企业发展,并拉低药价减轻消费者用药负担;而以跨国药企为代表的反对者则坚持认为,尽管过了专利保护期,但由于原研药的质量标准明显优于仿制药,按照优质优价原则,应该享受定价政策上的倾斜。

  事实上,这一敏感的定价问题几乎成为任何一场医药行业讨论会上的“标配”话题,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的呼声越来越强,定价部门也试图通过政策改革取消原研药的价格特权。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曾制定《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曾多次对单独定价药品进行价格下调和资格取消的工作,单次降价幅度甚至达到20%以上,但一方面是某些原研药缺乏仿制药替代,另一方面也是明确政策仍未出台,这一问题目前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010年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当年12月12日起,将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价格降低,在公布的48个通用名、174个品规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中,原研药占到62%左右的比例,平均降幅达到19%,这次药品降价被认为是国家从原研药开始首次对外资药品降价的明确信号。

  “反对的意见太大,发改委在2010年6月的文件里取消了原研药的说法,现在虽然没有这个提法,但原研药依然享受着原有的价格政策,相比起国内药品遭受招标压价的困境,原研药和仿制药之间的价格差别甚至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于明德表示。

  发改委药价处官员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发改委一直在对国内外同类药品的价格进行比较,但影响价格和消费者的因素很多,例如税收和医保支付等,并不是简单比较售价那么简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