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是我国少数民族积累的宝贵医学财富。近些年,一些民族药在我国有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规模、影响力逐渐加大,我国民族药传承、发展、创新遇到瓶颈。
4月14日,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在北京启动。此次评选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共同主办,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登记,同时是我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领域的唯一奖项。设立该奖项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开始对民族医药医疗的教学、科研、产业等领域进行客观整理和科学性评估,将对我国民族医药创新水平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
瓶颈一: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药研发人才严重不足,后继乏人状况严重,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民族医药知识、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告诉记者,和中医药一样,民族医药在历史上以“口传身授”为主,强调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型的学习方式。目前,由于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使民族医药的传承大大受限,本来已经稀有的民族医药人才濒临严重的断层危机。
他说,长期以来,大多数民族医院都存在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国内一些民间的民族医药专家甚至被国外有类似文化渊源的国家高薪聘走,造成国内部分民族医药学博士、硕士和本科人才培养反而需要在国外进行。国内对相当一部分民族医药至今仍未有正规的专业设置。随着民间老一代民族医药专家的老去,我国的民族医将面临人才匮乏之忧。
黄福开说:“名老专家的医技医术是民族医学传承发展的核心,在民族医药传承中,应首先对其医技医术、医疗经验进行抢救和整理。”
现有民族医学院数量少、规模小,师资结构不完善,黄福开建议民族大学加大培养民族医药人才的力度,医学院开设民族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培养,同时提高民族医药人才待遇,防止人才流失。
发展民族医药的人才症结主要表现有:许多老民族医生受语言及从业资格的限制将难以从业和传承;大量民间医生亟待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和从业资格认证;缺乏必要机制吸引相关学科人员参与民族医药研发工作;用西医的模式培养民族医,不但使民族医丧失了民族的特色,也为民族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增加了难度。
同时,民族医学文献典籍的继承、整理、研究、保护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随着国家对民族医药的重视度加大,民族医药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出版也逐渐得到了相关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典藏民族医学文献的汉文翻译量较少,有关某一分支民族医学的专著更少,使民族医药在扩大传播和继承范围、深入研究挖掘等方面同时受到了影响。
瓶颈二:重金属残留研究尚需努力
在人们的观念中,民族药尤其是藏药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因而直接影响了民族药尤其是藏药的推广使用,为此,我国藏药中的重金属研究列入国家支撑计划。
黄福开告诉记者,代谢基因组学、成分组、汞剂在体内分布开展了研究,目前有些进展,认为很可能不直接吸收,通过肠道通道对神经细胞进行修复。
奇正藏药(002287,股吧)董事长雷菊芳告诉记者,重金属是多组分藏药的成份之一,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只有被称为“珍宝药”的藏药里才能加入“佐台”,“佐台”是水银等多种重金属的共聚物,采用独特的藏药炮制方法(加工程序多达20多道,加工炮制时间长达50余天)炮制。
“我们对佐台的物理成份研究与临床研究可以互为佐证,”雷菊芳说,“佐台”使用是安全的,即是使用到正常量的50倍,对实验动物也无明显的毒性反应。
过去在对藏药的评价以及新药研发、OTC、医保品种遴选中多渲染其重金属多、毒性药材多,这是缺乏科学分析的。藏药具有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健全、治疗方法全面、独特、疗效确切、资源丰富等优势,是我国医药宝库中重要的资源。但长期以来,很少有专业人员深入进行认真探讨和研究,浅薄的认识,表面的感觉,特别是严重的以讹传讹,简单地结论为“藏药重金属含量高,毒性药材多”,会造成藏药在推广使用、研究开发中的极大障碍。
瓶颈三:创新能力待提升
近几年来,我国民族药产值提升很快。据记者了解,迄今为止,藏药已经有近百亿的规模,而吉林也有将朝鲜药产值达到100亿元的雄心。
然而,经历几年快速发展之后,民族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明显,对于目前中国一些较大的民族药企来说,民族药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目前已经到了重要关口。
雷菊芳一直呼吁民族药进行二次开发,她认为,与中药、化药相比,民族药创新有一定难度。受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影响,民族药企不易长大,很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民族药企应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民族药的产品品质和现代化水平。“目前已经到了民族药发展的重要关口”,雷菊芳强调,必须要有科学的数据证明民族药的疗效,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提高药品的质量与标准,从而提升药品品质。民族药要想做强做大,必须“进城赶考”,跨过这道门槛。
显然,雷菊芳领导的奇正藏药正面临创新的重要关口。事实证明,选取经过市场历练、被临床认可的主打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可以补足企业发展的后劲,是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关键。
总体来看,全国民族医药研究的科研基地规模较小,设备、管理水平都很低,科研项目都是零星的、分散的、随机的、多方插手的,因此研发工作难以走向系统深入。民族医药的创新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黄福开告诉记者,民族医药系统内的科研产业化、信息化建设属于民族药领域的新兴领域,科研、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其他产业领域都起到了统帅作用,而在民族医药行业中起的作用非常弱。要想使我国民族医药得到足够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民族医药中的知识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