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医疗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9日在厦门举行。面对公立医院人满为患,民营医院门可罗雀的现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目前,中国民营医院是在“希望中挣扎”。
2013年,民营医疗迎来了国家政策支持的黄金时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及办惠民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科直接投降资源稀缺及满足多样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倡议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进入医保范畴。
据公开报道,2013年,全国民营医院达到1.13万家,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已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43.24%,而诊疗人次数却仅占总诊疗人次数的2.7%,入院人数占比为2.5%。
“近几年,中国民营医院的数量在快速增长。”蔡江南坦言,虽然国家出台文件鼓励支持民营医疗发展,但对于中国民营医院来说还是“玻璃天花板”,使中国民营医院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
面对医疗资源的不平衡,蔡江南认为,一个基本矛盾就是医疗资源行政化行政垄断与医疗资源社会化的矛盾。“国家对医疗资源行政化垄断,利用准入、规划、评级、医保等条件,限制民营医院的发展。”
除了缺少政策上的支持,民营医院还面临人才的短缺问题。蔡江南指出,“大量医学生毕业后没有从医,医生本就短缺,而大部分医生更向往去公立医院就职,致使民营医院在人才方面先天不足。”
蔡江南认为,只有让社会性非营利医院逐步占据医院的主导地位,让大多数医生逐步成为自由职业者,与医院建立多元化关系,并建立适当的定价机制才是民营医院发展的3条长期出路。
“医疗资源社会化是中国医改的必由之路。”蔡江南指出,医生价值得到回归,才是医改的破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