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事关癌症患者治疗所需的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11日出版的《癌细胞》杂志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研究团队论文。他们发现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RBJ异常活跃则肿瘤生长恶化更快,而降低RBJ活性则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提出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核信号陷阱”学术观点。
该项目是在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等项目支持下,曹雪涛院士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涛涌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明金博士、俞宙博士等,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单位,由基础与临床协同攻关完成的。
1998年,曹雪涛课题组从人树突状细胞基因文库中通过随机测序,自主发现了一个当时未知功能的分子——后来命名为RBJ。研究发现,异常活跃的RBJ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并促进细胞恶性转化,RBJ异常活跃的肿瘤患者生存期则更短。RBJ在肿瘤细胞核内可以直接结合信号分子MEK和ERK(两种蛋白激酶),将其锚着于细胞核,使其“陷”入细胞核而不能出核,从而造成促癌信号分子在细胞核内异常聚集,导致下游细胞生长基因异常活跃和肿瘤恶性生长。这表明我科学家自主发现了一个有应用价值的肿瘤靶标。专家指出,“细胞核陷阱”学术观点为研究肿瘤细胞异常生长机制提出了新思路。“攻破细胞核陷阱”来阻断优势性促癌信号转导的途径,将是抗癌药物设计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