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发展中医药力度的不断加大,且慢性病、亚健康人群日渐增多,中医药越来越得到市场及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借此东风,各地的零售连锁企业均竞相开办起了中医馆,并使其呈现一股羊群效应。这种扎堆中医馆的情况,对于连锁转型是好事吗?其未来发展有什么趋势?近日,记者走访中医馆迅速崛起的西安市场,了解当地中医馆的经营现状。
趋势与现实的矛盾
毫无疑问,中医馆兴起之风与其“钱景”可期密不可分。国家卫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中医科的就诊人数和占比都在上升。中医就诊人次占总人次的比重由2006年的19%上升到2010年的23.12%。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59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2%。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健康产业正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产业内涵,并有望成为继房地产、汽车之后的又一大产业。有观点认为,2012年的新医改政策鼓励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医疗,积极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允许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等,并提出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这将给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在此背景下,把资金投放到中医领域,中药、中医馆、中医保健等细分领域,无疑成为零售药店的下一个发力点。
然而,政策上的支持乏力,却让很多业内人士即便拥有相关资源也无力发展。广西南宁市桂和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民就曾对记者表示,在南宁当地,相关部门不允许零售药店在一类路段开设中医馆或门诊等医疗机构。同时,即便零售药店,如桂和堂从2008年便涉足医疗结构,拥有两家(综合)门诊部和丰富的运营经验,但对于零售药店转型中医馆模式,相关部门还是十分谨慎,往往以缺乏政策文件支持为由婉拒连锁药店提出的转型要求。“药店要转型就意味着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必须推陈出新,在人手严重不足、市场小散乱等现实情况,行业转型往往难以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刘民如此说道。
对此,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就全国而言,虽然中央政府支持药品零售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等,并提出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但在真正落地过程中,由于各地难以拿出真正促进行业转型的政策文件,因此,在短期内要获得相关部门的表态支持,确有难度。零售药店能做的,只能是打擦边球,即便没能促进政策文件出台,也要获得监管部门默许,这才是转型成功的第一步。西安某连锁药店负责人表示:“在西安市场,虽然还没有与连锁开办中医馆直接相关的政策出台,但通过行业与相关部门的不断沟通,连锁开办中医馆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并为连锁药店的转型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便利。”
做好贴钱培养准备
在市场趋势明显,相关机构默认的情况下,西安连锁进军中医馆的风气在2012年逐步兴起。2012年3月6日,西安怡康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首家“璞太和”中医馆在西安市西关正街挂牌开张。随后,西安众多连锁药店亦纷纷成立中医馆。
怡康运营总监吴江表示,对于中医馆的运营与盈利,企业不能期望过高。据她透露,怡康在成立璞太和中医馆项目之初,就没有把它定位为一个短期内可以获取盈利的项目工程,工作重点均放在培养当地中医药消费市场氛围、中医药养生概念、消费者教育、璞太和中医馆品牌宣传、名老中医团队构建等方面,以下血本的方式培养璞太和中医馆的中医药基因。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高薪诚聘包括国家级名老中医米烈汉教授、国家级名医曹利平主任等在内的名老中医坐堂,为他们提供稳定高薪收入的同时,却从不向消费者收取任何诊金费用,消费者只需到中医馆排队问诊,就可以得到中医院般专业的服务,甚至有更充足的问诊时间。而在中药处方价格上,我们也与传统高端国医馆差异化竞争,在保证中药材道地、质优的前提下,让利于消费者,以平价策略培育市场,满足大部分消费者中医药养生、调理的需求。”吴江如此说道。
环顾西安市内,由药品零售企业出资建立的中医馆,其创建方式均走不出下“血本”的模式。这种“血本”,一方面体现在名老中医招聘,及道地中药材的采购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门店的选址和装修上。由陕西众信医药超市有限公司成立的赛好健康城颐丰堂中,记者看到其600多平方米的面积内,雅致的候诊区、专业的加工炮制房、先进的智能中药房,都以近乎奢华的装修风格处处营造着古朴典雅的中医文化氛围。“我们整个健康城的投资金额是3000万,光中医馆这一块估计就在700万以上。”众信董事长乔元辉说道。
同样的情景在其他中医馆中亦随处可见。陕西东信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俊岗就表示,按照正常的逻辑,经营中医馆只要有好的中医师及质量有保证的中药材,就是成功运营的保证。但在西北地区,由于普通消费者还未形成惯性的中药材膳食习惯,因此只能通过装潢、宣传等手法,提升消费者到中医馆养生保健的意识,开拓相关市场。据王俊岗估算,一个200平方米的中医馆,单单装修成本最起码就在160万以上。“因此,连锁进军中医馆的成本,相对于一般药店还是较高的,据我们估算,一间中医馆的盈利收支平衡基本需要1到2年的时间,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个实力和耐性培养这个市场。进军中医馆,还是以慎重态度为好。”王俊岗如此说道。
扎堆是把双刃剑
虽然成立中医馆成本高昂,且回报周期较长,区域连锁高管持审慎态度居多,但部分区域药品零售行业转型扎堆中医馆,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西安市场为例,目前既有璞太和中医馆、老百姓西大街“张十五”中医馆等运营时间接近两年的品牌中医馆,亦有刚刚运营不久,目前还在摸索的西安百姓福医药有限公司中医馆、陕西众信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赛好医药健康城颐丰堂中医馆、陕西东信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东信中医馆等新开的中医诊疗机构。有西安行业人士估计,目前由连锁药店成立的大型中医馆,数量已经达到20余家,除此以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近百家零售药店开设了中医坐堂,为消费者提供中医诊疗服务。
对于这一现象,有连锁负责人表示担心,认为依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医馆模式只会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最终导致中医馆服务和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行业声誉和零售药店转型。百姓福总经理李峰就说道:“在我看来,中医馆模式已经在西安市场接近饱和,进一步扩张只会带来价格战,从而使赤脚医生、江湖郎中等鱼龙混杂人士进入行业,最终使中医馆信誉受到消费者质疑。”
然而,亦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医养生目前在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市场培养阶段,放缓进军脚步只会使行业错失继续做大市场的最佳时机。而从长远看,竞争是促进行业模式创新必不可少的发展因素,通过竞争以达到优胜劣汰,对行业和消费者而言,也是一件好事。怡康董事长何煜就明确表示:“市场越饱和,竞争越激烈,越能凸显优质企业的服务水平,从而达到优胜劣汰,促使中医馆发展的目的。”
对此,有业内人士总结认为,连锁药店集体转型中医馆有利有弊。好处是以行业之力共探中医馆模式,有利于行业进一步向大健康进军;但也需谨防一旦竞争过于激烈,在行业规范还没有形成的前提下,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因此,各企业应该在保证坐堂医医德、医术及中药材道地、优质的前提下,量力而为开设中医馆。
对于中小规模的连锁而言,以稳打稳扎的方式开设核心旗舰店,以打响品牌、做出名声为目的,不求规模扩张;而区域大型连锁则在资金优势、人员优势、管理优势等众多方面的支持下,可以考虑快速发展求规模,在总部所在城市做好中医馆布点,为区域市场培育中医文化打头阵,为行业转型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