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跨国制药巨头新药研发市场现状呈现出几大类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24  浏览次数:110

    中小型制药公司、尤其是创业公司取代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成为新药研发的主力军已是国外医药行业的一大趋势。鉴于研发在药品行业的重要性,跨国制药企业面对这一趋势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们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跨国制药巨头目前的研发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1)自身研发:这也是最常见的类型,但是自身研发成本非常高,且随着新分子实体与新靶点的发现越来越难,其成本更显昂贵,从近年来各大制药企业研发部门纷纷裁员我们便不难看出这种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收购已有成熟产品的药企:过去十多年来医药行业的大并购基本都是这种模式,如罗氏收购基因泰克等,但这种模式下的收购价格非常昂贵,动辄高达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规模,且随着这批大并购的完成,后续可收购对象越来越少;
  
  3)收购在研阶段的药企: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会预先投入一笔较大的成本进行收购,但产品最终能否成为药品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收购尚处于临床前阶段的产品,风险非常高;

  4)与其余制药企业合作研发:在药品研发初期支付一定费用,后续根据里程碑事件付款支持药品的进一步开发,最终药品上市后拥有药品销售额的一定提成比例,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如果产品最终研发成为重磅药品,其收益的大头可能会被其余制药企业拿去,而自身只能提取其中相对较少的分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较为常见的几种模式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对于大型制药企业而言,其研发的诉求点其实很简单:用尽量少的成本,获取最有可能成为重磅药物的品种,并在其收益中占有尽量多的份额。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模式应运而生——option-to-buy。(中国制药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