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公布食品药品犯罪十大典型案例。据悉,2013年,各地共侦破此类犯罪案件4.3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万余名。针对复杂严峻的食品药品犯罪形势,两部门均表示零容忍,并致力于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华敬锋说,公安部今年已部署开展“打击食品药品犯罪深化年”活动。国家食药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说,国家食药总局将积极推进社会共治,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督。
长链条跨区域案件增多
两部门公布,2013年9月,河南、云南等地公安机关侦破特大生产、销售病死肉系列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05名,查扣病死牛、马肉80余吨,摧毁一个跨7省(区)犯罪网络,案值达9000余万元。
毛振宾指出,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违法犯罪,已覆盖从原料的生产、销售到有毒有害食品、假劣药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已由作坊式生产向跨区域化、集团化、规模化生产转变。这类犯罪行为的制售网络遍及城乡各地,各环节异地分散,发现、查证成本较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必须推动地区间打假协作,加强部际合作,以加大对案情复杂、跨区域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
犯罪手段升级
两部门公布,2013年6月,湖北武汉公安机关侦破一起特大给生猪注射沙丁胺醇案,端掉6个黑窝点,查获有毒有害生猪525头及注射器、沙丁胺醇药水等作案工具若干,抓获涉案人员38人,案值3000余万元。
毛振宾表示,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被严厉查处后,犯罪分子又变换手法,给生猪注射瘦肉精,在兽药中添加瘦肉精等。随着各部门对食品药品犯罪打击力度的逐年加大,不法分子反侦查、抗打击、可再生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非法添加的物质越来越不易检测,手段越来越隐蔽,给监管执法带来一定困难。”
网络犯罪难打击
两部门公布,2013年7月29日,广东深圳公安机关、药监部门联合行动,捣毁销售假药窝点8个,刑事拘留14人,缴获“易瑞沙”等抗癌类假药8600余盒。经查,犯罪嫌疑人通过QQ视频通话方式联系业务,通过物流寄递渠道销售假药,案值1600余万元。
毛振宾表示,食品药品制假售假的渠道日益隐蔽,网络正成为食品药品犯罪的新平台。不法分子利用网站发布信息,通过非接触方式达成交易意向,产、供、销过程具有较高的隐蔽性,难以追溯;由于取证权限、手段、能力的限制,行政执法部门难以获取并锁定关键信息和证据;因物流、网上购物等产业的发展,违法产品生产、寄递、信息发布、赃款收取等各环节分离,加大了案件查处的难度。
毛振宾说,国家食药总局将会同公安部进一步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加强协同查处、联合督办等工作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刑法》在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对涉刑案件依法严惩。
食品药品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河南民权“5·24”特大病死肉案。
湖北武汉闵某某等生猪非法注射沙丁胺醇案。
陕西西安李某等涉嫌生产、销售假牛肉案。
山东枣庄盖某等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
辽宁本溪徐某等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保健食品、药品案。
江苏沛县蒋某等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保健食品案。
广西柳州“5·17”生产、销售假药案。
广东深圳“7·29”系列生产、销售假药案。
湖南隆回孙某等涉嫌生产、销售假药案。
浙江丽水周某等涉嫌生产、销售假劣创可贴案。(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