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研究表明,用CT灌注测量卒中后脑血流模式,对评估可恢复的脑组织损伤,有很好的跟踪记录价值。近日,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国际CT研讨会(ISCT)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CT灌注得到的影像还可以评估哪些病人可以恢复,哪些病人不可以回复,以及哪些功能将会恢复。
在麻省总医院 (MGH),早期影像项目已经在急性脑卒中后,恢复病人生活能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胜利。
靶向 tPA治疗
在接受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后,根据定量CT灌注影像得到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的脑部血流(CBF)参数,可以作为临床实践中很好的预后预测因子。研究中发现,定量CT灌注可以将可能发生梗死的缺血性组织从能够存活下来的健康组织李区分出来。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January 2006, Vol. 27:1, pp. 20-25).
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是,脑血管血流减少80%的组织,将会发生梗死,少于50%的组织不会发生梗死,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血流减少,即使仍旧发生梗死,这些组织的功能仍是可以恢复的,这类可恢复功能的组织,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送诊时间、技术水平和针对性强的治疗以及少许运气,可以避免核心梗死区域继续大幅度扩大,以及较小的脑组织损失。
这些参数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MRI)的结果很吻合。近年来,医疗机构已经将脑卒中病人到医院治疗及送到CT室的时间成功地控制在30分钟之内。由于迭代重建技术的的采用,CT灌注的辐射剂量目前已经降至很低。和 MRI不同,做出的精确临床诊断一直是临川实践中最关键性的问题,在血管真空现象中,CT灌注影像不能加以很好地解释。例如,在非加强头部CT中由于具备相同的低密度,如果是正在发作的急性轻度偏瘫,或是25岁年轻妇女表现出了轻微的感觉系统症状,经常可以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
目前为止,尽管双源CT具备组织特性识别能力,CT仍不具备MR具备的组织特异性敏感性。未来,也许会对CT灌注影像能够建立多变量诊断模型,在解释该类影像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测量误差很小。灰质中的基线血流是白质中的2倍。似乎大脑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区域,更容易受到缺血引发的伤害。麻省总医院的基于影像图集的建模项目力图找出大脑不同区域的预后差异。
一些证据表明,理解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差别,可以有助于预测病人预后。很明显,大脑不同区域的差别,远比简单地血流减少50%或者80%要多。研究者目前正在接受NIH急性脑卒中转归特异性研究的资助,期望能够做出最佳/最差病例图谱。研究者希望不仅能够在像素水平上了解组织死亡的可能性,还希望这些影像学表现在实际临床预后中的转归。因此,研究者采用类似MR像素为基础的或以部位为基础的形态学技术,为CT灌注检查脑血管建模。为此,需将脑部CT灌注数据库重新注册为标准影像图集,并将大脑分为与预后结果对应的若干个功能区。
从CT再灌注数据中,在成功进行血管再灌注并预测脑组织死亡情况外,是否还能预测失语症的康复,运动功能康复?
麻省总医院最近的一项对大脑呼吸中枢的研究中,将430位病人分为两组:一组在急性脑卒中后感染了医院获得性肺炎 (HAP),一组没有感染此类肺炎,对影像以像素为基础进行分析,查找出大脑那个部位和肺炎感染有关。
结果发现,出问题的大脑区域是右脑。这个结果很有趣,因为这一部分大脑区域通常认为和脑卒中后引发的急性心脏病发作致死有关。早期根据MRI数据进行的心脏病研究表明, 心脏自主节律调节似乎和右脑中的迷走神经中心有关。
麻省总医院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右脑梗死和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高度相关
研究发现,在右脑发现有一块区域与吸入性肺炎相关。尽管医院获得性肺炎可能和吞咽困难以及其他因素有关系,但是这项研究仍然提示,T细胞和免疫机制可能受右脑调控。尽管这种关联伤悲得到证实,但仍然能够激起研究者的兴趣。
另一项近期研究采用位置权重影像图集,分析脑卒中后梗死区域和语言能力恢复之间的关系。 (Payabvash, Lev,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October 2010, Vol. 31:9, pp. 1661-1668).
目前,研究者不仅能够显示右脑,还能显示大脑其他特定区域CT灌注血流低于某一流量后,从失语症中恢复过来的可能性。虽然现在临床应用为时尚早,但是未来将有望造福病人。该模型包括了吸入性肺炎、失语症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这几处大脑区域都分布在右脑。
研究小组在161名病人中采用渐进双向回归法评估闭塞性卒中临床改善过程中,那些变量是独立预测因子。年龄、梗死的左右侧等,NIHSS 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以及在多大的范围内右脑被脑卒中影响,所有这些都是显著性预测因子。(科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