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药品“降价死”怪圈:换汤不换药是根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07  浏览次数:92

  早产儿补钙用的维生素D价格仅为几毛钱,如今市面极难寻,家长只好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买鱼肝油胶囊替代;4.9元一瓶的甲亢病人常用药甲巯咪唑片也闹起了“药荒”;3元多一支的心血管疾病常用药西地兰注射剂也玩起“失踪”。

  降价药品为何成“短命鬼”?个中秘密并不深奥,因为降价大幅削减了医院、药厂和药商的利润,他们没了积极性,药品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开处方;药厂停止生产,降价药便“光荣牺牲”。可这只是假象,降价药虽“死”但“阴魂不散”,迅速换了一件“新药”马甲重新审批后再以高价上市,“魔术”般地变成了涨价。比如降价的普通红霉素失踪后,市场上很快“生”出40多种名称的这类药品,价格居然是原价的10倍。

  可见,药品“降价死”完全是医院、药厂和药商联手导演的“杰作”,他们串通一气变相抵制政府的降价令,处心积虑地盘剥和侵蚀消费者利益。这是一种宰客不动刀的“软对抗”,目的是为了攫取、垄断药品暴利。

  药品“降价死”现象反映了医药生产商、销售商和医院社会责任的缺失。如何走出药品一降就“死”的怪圈?笔者以为需要“三管齐下”。首先要从严管理、严格控制新药审批。据报道,我国每年批准的新药有近1万种,而美国不足1000种。中国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研发新药问市?其中的“猫腻”是许多所谓“新药”并非新研发的药,而是老药换了新“马甲”,完全“换汤不换药”。从严整治新药审批是遏制药品“降价死”的重要招数,老药穿“新装”牟取暴利,是欺诈病患者的违法行为,应严肃查处。

  其次要强化药品销售的透明度。据了解,目前我国药品生产领域已处于较为规范的市场竞争,主要问题是销售领域被医疗机构所掌控,上游的市场竞争和下游的垄断经营很不匹配,导致暗箱操作,药价离奇虚高。遏制药价暴利须打破经营垄断,让药品生产商与销售、用药单位,包括医院、药店等直接见面,洽谈、签订供销合同,从而减少药品代理商等中间环节。

  第三要尽快实行医院院务公开。患者对医院用药应有知情权和一定程度的选择权,可根据自身病情需要和经济状况选择用药。保障患者这种权益,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少数医生因逐利、吃回扣动机,动辄开大处方和贵药,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对生产廉价常用药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也不可少,以保证药企有一定的利润。

 
关键词: 药品销售 , 廉价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