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新药审批制约了我国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05  浏览次数:106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说,我国新药评审中审批速度严重滞后,新药审批资料严重积压,制约了我国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

  据吴以岭介绍,目前新药临床审批、新药临床申请、新药上市、仿制药申请等资料积压量巨大,而每月审评能完成的量又很小,完成当前积压的审评任务最多的项目需要50个月。

  吴以岭说,新药上市审批要等4年以后才能审评,如果提出补充意见还要再等10个月才能审核,这就使创新药物上市的时间推迟5年-6年,丧失了创新先进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领先国际市场的宝贵机遇。仿制药甚至要等到10年以后才能审评,这与国际市场非专利药抢仿生产的市场规律严重不符。

  吴以岭说:我国药品审评中心仅有在编人员120人,而美国约5000人、欧盟约4500人、日本750人、台湾地区为180人;我国年药审投入仅6000万左右,而美国年评审经费数十亿美元;我国评审专家收入过低并长期超时加班导致人员流失,又不能够外聘专家,造成了过多的药品报审资料积压。

  吴以岭建议,尽快破解固化审评体制下多重矛盾,增加药审中心人员编制,增加外聘专家和技术支撑单位,使其与新药评审任务相匹配。加大药品评审的经费投入,打破科研投入上百亿元而评审投入严重不足的怪圈。

 
关键词: 生物医药 , 新药审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