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报关编码归类引争议 制剂出口不能蹈原料药覆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05  浏览次数:283

    “2002年以来,除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其他年份中国的原料药出口额增幅均在24%以上。”这是日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保商会)副秘书长谈圣采在“2011中国与世界医药高峰论坛”(下称高峰论坛)上给出的数字。

    在医药外贸强劲增长的同时,中国医药出口以低端产品为主的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许多企业的利润较低,出口退税政策对其有较大影响,对报关编码归类的争议也越来越多。此外,部分原料药企业制剂国际化的步伐已经迈出,在其制剂转型的过程中,产能建设和竞争趋势会否如当下的原料药一样,出现过剩和过度的价格竞争,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就这两个热点问题,医保商会在其主办的高峰论坛上,以贸易便利化政策和医药工业、市场流通政策两个专场交流会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关困惑

    “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口岸报关,可能会有不同的海关编码。”浙江一位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老总提及出口报关时,对产品归类有很大的困惑。

    企业在产品出口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道程序是报关。不同的海关编码意味着不同的出口退税率。

    “退税率有5%、9%、13%、15%、17%等多个档次,有的企业在报关时会想办法将产品往退税率高的编码上靠。”另一位医药贸易公司的负责人说,现在原料药外贸业务的毛利水平也就在3%~5%,如果能够以高退税率编码过关,其中的差异就意味着一笔可观的利润。“企业这样做除了利益驱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关编码不细致,商品归类比较混乱,同一个商品可能有多个归类,企业自然会倾向于高退税率归类。”

    “还会出现同一种商品不同时间出口,归类也不相同的情况。”前述生产企业老总表示,这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避免差错,企业宁愿出钱做预归类,以免被认定为走私。此外,一些高退税率的产品不一定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也不一定能被归到高退税率的条目下。许多企业因此建议,对海关编码进行重新梳理。

    对此,海关总署关税司程若愚解释称,海关采取的是HS编码,肯定与行业的分类标准有些不同。企业在出口时,也需要进行国际贸易的比对,如果中国海关编码与世界通用的不一致,也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程若愚透露,目前中国海关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商品编码的调整和细化工作,同时也在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公约的框架内,参与国际非专利药目录项下INN96、100两个清单上物质的商品编码确定工作。他建议医药企业可以把有优势性的商品提出来,在4、6位的商品编码中通过单列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利益。

    “在目录里单列一个编码,不能仅仅将其看成是一个单列的行为,这背后隐藏了对不同国家商品标准的认可。”程若愚介绍道,例如国际半导体协会正与世界海关组织沟通,希望对半导体商品目录进行重新规划。如果采纳美国的商品标准作为依据来确定商品目录,就意味着在国际贸易中会采纳美国标准。医药行业也要积极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无论是贸易便利化还是制定国际游戏规则的角度,都能为业界争取产业利益。

    此外,程若愚也指出,企业切不可存在规避监管的侥幸心理。如果被查处,会对企业今后的通关效率、企业标准认定及进出口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产能过剩之虞

    制剂国际化一直是制药企业的梦想。

    “现在讲转型调整、结构升级,下一步是什么?做原料药的企业肯定是往制剂方向去建设。”海正药业副总裁包如胜认为,从代工开始,到建立自己的品牌,中国正在走的就是印度的发展路。需要警惕的是,会否出现原料药企业建设制剂生产线过热、未来产能过剩的情况。

    华海药业副董事长杜军认为,目前中国还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原料药企业发展制剂,是建立在原料药优势的基础上,会形成品类的差异,例如海翔在培南类原料药、华海在沙坦和普利类原料药上各有优势,因此将来的竞争会是差异化的竞争。此外,制剂出口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生产、注册、审批之外,将来的销售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现在自有品牌的制剂都还没实现发达市场的突破,谈产能过剩、过热是有些早,但不能不去前瞻,制剂不能再出现某些原料药那样的惨烈情况。”包如胜告诉记者,台州的原料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规模,2000年之后就出现了一些过热的苗头。从全国范围来看,有些原料药的产能过剩也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制剂出口的情况不能重蹈某些原料药品种的覆辙。产能增长初期,产品品类上还能形成差异,但产能大幅增加之后,就有可能在一些品种出现过剩,导致互相压价,最终双输的情况。“政策的制定者应该有所考虑,要看到10年之后,并有所规划。”(医药经济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