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康美药业分四批托管逾80家医院药房业务,再度将“药房托管”引入公众视野,康美药业由此成为国内约30家涉足药房托管业务中布局规模最大的药企之一。
据商务部去年5月份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至少有29家企业承接药房托管业务,包括国药控股、南京医药、九州通、上海医药、白云山等上市药企及华润医药等大型医药集团等。其中南京医药早在2006年即已大规模涉足药房托管业务,一度达到10亿元级别的规模,成为南京医药主营业务之一,并且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模式一度在河南等地复制。
不过在2010年以后,以南京医药为代表的药房托管模式逐渐式微,直到康美药业今年以来密集托管医院药房,药房托管业务才再次成为医药行业热议的焦点。
实际上药房托管始于2002年,在此之前,各医院均自行经营药房业务。对于县级医院以上的公立医院,由于存在药品加成,药房业务长期成为医院的最大收入源,并且垄断了国内80%以上的医药流通业务,这部分业务额高达8000亿元。
换言之,在医药流通领域,至少有80%的市场对于国内药企而言是尚未开发的蓝海领域。国信证券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医药流通企业与医院存在天然的竞争,理论上只要医院弱化药房业务,医药流通企业就将进一步获得市场。
此前独一味等药企采取并购的方式直接控股民营医院甚至公立医院,业内认为此举是药企进行产业链延伸(医疗保健领域)的方向之一。不过药企与医院的管理模式相差甚远,大部分药企在民营医院潮流中依然按兵不动。
相较直接并购,南京医药、康美药业突击医院药房的模式被业界认为更具可操作性,毕竟药房业务隶属于医药流通,对于药企而言并不陌生。
南京医药、国药控股等公司的数据显示,医院药房业务毛利率超过50%是常见现象,不过托管药房的药企须向医院缴纳相当于销售额30%~50%的托管费用。
“在实务中,药企弱医院强的竞争格局始终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从事药房托管的药企在有关托管费用问题上无法与医院平等议价,往往是医院单方面规定托管费率,药企被动执行。”北京某从事药房托管药企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鉴于此,药房托管业务从2002年开始发展,至今经过近12年时间依然未能形成规模,医院自行管理药房业务的总体现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据记者了解,当时原卫生部抛出药房托管计划之时,曾有意通过该业务逐步实现医院“医药分离”,缓解“以药补医”的症疾。在随后的2005~2007年间,社会上曾就药房托管能否有效解决以药补医进行了广泛讨论,最后无果而终。
去年6月份,广东突现药房托管潮,除康美药业、华润医药等企业之外,甚至还包括部分外资药企,如美国康德乐。竞相涉足药房托管的药企均认为该业务可减少医院药品流通成本,但是此举引发了不小的质疑,甚至还包括广东卫生部门的高层人士。不少观点认为,药企托管药房系跑马圈地行为,本身不足以影响医改的大方向,也不是医改的环节之一。
尽管如此,在整个医药流通领域毛利率长期徘徊在3%左右的大背景下,医院药房相对较高的毛利率对药企而言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康美药业密集托管药房或将引发又一次高潮,毕竟药房托管业务是药企进行产业链延伸的有效尝试。(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