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艾滋病疫苗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家们找到了艾滋病病毒可被攻击的几个薄弱面,但艾滋病疫苗研究仍像是"攀登珠峰"一般的艰难。2013年,艾滋病疫苗研究仍然处于低迷状态,但其中也不乏亮点与希望。
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2013年5月2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美国杜克大学人类疫苗研究所免疫反应和病毒学实验室主任乔治娅·托马拉萨研究小组,对在泰国进行的不太成功的RV144疫苗试验进行了探索和总结。研究小组发现,在抗体之间以前未知的一种相互作用阻断了疫苗的保护效力。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个发现有助于今后的研发方向是能够诱导有效抗体反应的疫苗。2015年研究人员准备在南非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对RV144疫苗改进版本的新试验。
此外,主导RV144疫苗试验的美国陆军HIV研究项目(MHRP)的研究人员也在总结RV144疫苗效果不佳的原因。针对V2抗体的关注为疫苗研发者提供了一定的观察方向,但它不会成为所有研究的答案。
马赛克与新希望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13年10月24日的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他们利用HIV设计的一种混合疫苗对恒河猴接种后,这些灵长类动物感染HIV的风险能降低90%。显然,这个结果相较于RV144疫苗的试验结果有了天壤之别。因为当时共有1.6万名成年人参与RV144疫苗试验,但结果只能把艾滋病的感染率降低31.2%。
针对HIV变化多端的特点,这种混合疫苗提供了一个特别明确的思路,应当利用HIV的多个抗原研制疫苗,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广泛的免疫应答,从而有效对抗所有常见的HIV感染。而混合疫苗就是研究人员在分析大量HIV基因序列以及人体免疫反应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人工设计优化基因序列制造出的疫苗。
这一实验的成功,为人类战胜艾滋病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人员对这种混合疫苗寄予更高希望的原因还在于,此前的多种艾滋病疫苗都是针对致病性较弱的HIV亚型,但这种混合疫苗针对的是致病性最强的S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