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第一阶段建设已圆满完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26  浏览次数:77

  1月16日,本报记者于201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获悉,为着力解决中医药创新和发展中的问题,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目前该工程第一阶段建设已圆满完成,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14个重点疾病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国际标准治疗方案比较,确证了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构建了国际上首个传统医药科研伦理标准和平台,13个基地的临床实验室通过ISO15189认证,建立了研究过程四级监察和研究结果第三方评价机制。

  明确相对优势

  据悉,2004年9月~2007年10月,经过3年多反复研究和论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展。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个临床重点研究病种。

  经过第一阶段的建设,目前16个基地建设单位共新增建筑面积111.83万平方米。2013年底,各基地单位新建大楼陆续投入使用,且科研业务用房面积显著增加,研究型门诊和病房建设颇具成效,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高效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活动。

  同时,基地重点病种研究能力和疗效水平有明显进步,明确了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相对优势。从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看,各重点病种的诊疗水平得到较大提高,部分研究结果取得高级别证据,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另外,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上,构建了国际首个传统医药科研伦理审查体系;首次提出临床研究伦理监管框架,发布了评估标准;建立国际上首个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专业委员会;创立了首个传统医药伦理审查评估品牌(CAP);完善了我国伦理审查制度建设和监管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中医药临床审查体系既体现国际通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医药特色和原创性,为中医药科研开拓了一条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了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的建设与评估工作。

  到位资金近55亿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指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医药方面投入最大的项目,中央加地方配套、基地单位自筹资金,目前共到位投入资金近55亿元。

  截至2012年,基地实有床位数达23140张,比2009年增长了39.38%;基地院均实有床位1446.25张,是同年全国中医医院平均水平的7.6倍。出院人数超过63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55.8%,基地院均出院人数近4万人,是同年全国中医医院平均水平的7倍。

  2012年,基地门诊量超过3000万人次,增长了38.05%;2012年基地院均门诊量近200万人次,是同年全国中医医院平均水平的15倍。同时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所下降,从2009年的16.57日减少到2012年的14.82日,平均减少1.75天。

  王国强指出,基地建设在优势病种研究上的进展及其综合效应,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疗效,提升了中医药临床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实践证明,依托医疗服务能力强、科研基础好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非常有成效。

  在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建设后,基地工作将进一步推向纵深。张伯礼认为,打破壁垒,开放协作,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机制应是中药临床研究基地的最终目标。而在建设过程中,不应忽视企业的作用,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 医疗服务 , 健康管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