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项目,近日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气,一药X味Y性”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
专家介绍,以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依据和原则。匡海学课题组通过10余年的潜心攻关,首次通过实验研究阐明了中药性味的本质及“四性”与“五味”的关系,即中药(包括性味组分或化合物)同时具有性(气)与味;“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功效相关,“四性”主要与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相联系;“四性”可通过中药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的影响予以评价归属。
根据上述创新理论,课题组首次阐明了吴茱萸、麻黄各自的辛味和苦味的物质基础;证实吴茱萸的辛味与苦味均为温性,而麻黄的辛味为温性,苦味(物质基础为课题组发现的、具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多糖组分)具凉性。首次发现并证明洋金花不是传统的单性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复合味中药;阐明其辛味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具温性;其苦味有清热祛风、解毒、止痒功效,物质基础是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成分,具凉性。课题组还发现了洋金花的新性味(苦味)并证明其有独特的治疗银屑病疗效。基于传统方剂左金丸和吴茱萸汤配伍规律的可组合性研究证明,吴茱萸辛味、苦味组分可分别代替吴茱萸饮片而在方剂中起相应的配伍作用。
专家评价说,匡海学课题组提出的新假说,既遵循了中医基础理论,又以现代科研技术明确并深化了对中药性味本质和内涵的认识,通过阐明和解析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了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途径与新药研发模式,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及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