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协和医院年门诊量不到200万,但到2013年,已经超过了300万,增量超过了100万;预约挂号统一平台的注册人数也从开始的30万左右长到了2500多万……人口增长迅速,大医院门诊量也是节节高。
记者探访发现,大医院的热门科室医生经常要加班加点,社区医院则相对要“冷清”一些。同时,在预约挂号平台上,部分紧俏科室两三个月内一号难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努力为市民健康服务。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健全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机制,规范就医秩序。
为给大医院减压,打通社区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和大医院间的转诊渠道,到2016年底,力争建立约50个医联体,实现全市居民全覆盖。
记者探访大医院加班加点是常事儿
“几乎要看上一百多个号。”这仅仅是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刘晓雁一天的门诊量。记者上午在该科看到,开诊仅一个多小时,就已经挂出了百余个号,家长们把分诊台围得水泄不通,“人多的时候比挤火车还累。”
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每天最大的工作量就是加号,好多外地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拿着大包小包挺不容易,就只能不断加号看病。“差不多每天都得加班加点儿。”
此外,记者到儿童医院、同仁医院、协和医院探访发现,加班加点对于这些医院的医生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
社区医院专家号随到随挂
张阿姨有高血压,经常要到医院拿药,她说,社区医院特别方便,人还少,看专家号都不用排队。
上周五,张阿姨又到拿药的时候了。她早上8点20左右从家里出去,走了十来分钟,到了社区医院发现,挂号窗口都没人排队,她挂上了内科专家号的1号。半个小时之后,她拿着药回了家。
记者体验
部分紧俏科室两三个月内约不上
2011年7月28日,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正式试运行。一个月后,累计注册人数为29.1万,截至2013年12月,这个数字已经攀升至2552万。投放的号源方面,也从最初的80万个,累计到了5200多万个。
记者上午登录发现,部分紧俏科室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两三个月之后,甚至有的是三个月的预约周期内都没号可约。同时,二级医院的许多号却“闲置”了。市卫生局曾坦言,统一平台的总体号源预约率被二级医院“拉低”了。
降门诊
社区首诊要健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为市民健康服务。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全科医生制度试点,抓好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同时,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健全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机制,规范就医秩序。
医联体三年内建成50个
为给大医院减压,打通社区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和大医院间的转诊渠道,北京市区域内将全面推广医联体服务模式。到2016年底,力争建立约50个医联体,实现全市居民全覆盖。
届时,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到社区医疗机构看小病;有了大病需要转诊到大医院,医联体内畅通无阻;在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看病,检查结果能够互认。
目前本市已建成4个医联体,分别是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友谊医院医疗共同体、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及中日友好医院牵头的朝阳区东部医联体。
医联体
建设时间表
2013年底前
在朝阳区、平谷区进行试点
2014年6月底前
六城区每个区实现2个医联体运行。其他郊区县实现1个医联体运行
2015年底前
城六区每个区实现3个以上的医联体运行。其他郊区县按区域规划再增加1至2个医联体运行